改变无数人人生的32句经典名言

华尔街电讯将读者定位为金融专才、商界领袖、经济学人、****精英、政策制定者、中小企业主、各类投资者以及在旅居海外的世界华商,下面是华尔街电讯总结的改变无数人人生的32句话, 句句经典,句句实话!
1、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2、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 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
3、莫找借口失败,只找理由成功。(不为失败找理由,要为成功找方法) 。
4、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5、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6、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7、世界上那些最容易的事情中,拖延时间最不费力。
8、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9、一个有信念者所开发出的力量,大于99个只有兴趣者。
10、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11、人生伟业的建立 ,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12、任何的限制,都是从自己的内心开始的。
13、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
14、欲望以提升热忱,毅力以磨平高山。
15、一个能从别人的观念来看事情,能了解别人心灵活动的人永远不必为自己的前途担心。
16、一个人最大的破产是绝望,最大的资产是希望。
17、不要等待机会,而要创造机会。
18、如果寒暄只是打个招呼就了事的话,那与猴子的呼叫声有什么不同呢? 事实上,正确的寒暄必须在短短一句话中明显地表露出你对他的关怀。
19、昨晚多几分钟的准备,今天少几小时的麻烦。
20、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重要。
21、人格的完善是本,财富的确立是末。
22、没有一种不通过蔑视、忍受和奋斗就可以征服的命运。
23、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而犹豫、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
24、没有天生的信心,只有不断培养的信心。
25、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路。
26、人性最可怜的就是:我们总是梦想着天边的一座奇妙的玫瑰园,而不去欣赏今天就开在我们窗口的玫瑰。
27、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28、失败是什么?没有什么,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么?就是走过了所有通向失败的路,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成功的路。
29、让我们将事前的忧虑,换为事前的思考和计划吧!
30、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31、任何业绩的质变都来自于量变的积累。
32、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

卡贝定律

(一)"卡贝定律"的来源及定义:
  放弃有时比争取更有意义,这就是卡贝定律,由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前总裁卡贝提出。

(二)“卡贝定律”的意义及启发:
  放弃是创新的钥匙,放弃有时比争取更有意义。如果努力争取的东西与目标无关,或者目前拥有的东西已成为负累,或者劣势大于优势,那么还不如放弃。当你放弃了本不该在你身上的东西,你可能会突然发现,你已经拥有了你曾争取过而又未得到的东西。
  人们往往把目光盯在自己没有的东西上,拼命地去争取、去获得,完全不管它是有用还是没用的,甚至会不会给自己带来危机,让自己被迫负重,同时还阻挡了正确的前进方向。因此,要选择合适的时机,放弃没用的东西。

(三)“卡贝定律”的经典案例:
  在印度的热带丛林里,人们用一种奇特的狩猎方法捕捉猴子:在一个固定的小木盒里面,装上猴子爱吃的坚果,盒子上开一个小口,刚好够猴子的前爪伸进去,猴子一旦抓住坚果,爪子就抽不出来了。人们常常用这种方法捉到猴子,因为猴子有一种习性:不肯放下已经到手的东西。
  1964年,当松下已花费5年时间,投入10亿元资金,而研发也很快要进入最后阶段的时候,突然宣布不再做大型电子计算机。因为松下幸之助考虑到大型电脑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一着不慎,就可能使整个公司陷入危机之中,等到那个时候再行撤退,可能就为时已晚。事实证明,这个撤退的决定是正确的,之后的市场正是按照松下的预测行进,像西门子、RCA这种世界性的公司,都陆续放弃了大型电脑的生产。
  Intel公司有2次相关的经历:第一次是放弃最赚钱、起家的产品存储器,只从事CPU的研发改进与生产,将一家存储器公司转变为了CPU公司;第二次是放弃RISC型的CPU,只主推CISC的CPU。就这样,Intel公司一直处于业内领先地位,并保持利润。

推荐一本书《影响力》(Influence: The Psychology of Persuasion)

在谈及这本书之前,先说点别的:
1:公司的网络居然比不过我使用的EDGE无线网络,这篇BLOG竟然是基于EDGE网络写下来的,真是无语。
2:最近《论语别裁》没空看,按计划是今年要看完的,说到这个,今年计划看的12本书估计看不完了,倒是看了些在计划外的书。真是始料不及。
3:装修让我很头大,挺辛苦的。
4:我很爱我老婆,虽然她总是说我在BLOG里不提及她,能娶到她我很幸福。

今天推荐的这本书是《影响力》(人大版本),里面解释的现象让我大开眼界,很多的事情都可以解释了,才看到五张,已经是收益非浅。
其中6大影响力武器不得不列举一下:
NO.1 互惠
NO.2 承诺和一致
NO.3 社会认同
NO.4 喜好
NO.5 权威
NO.6 短缺

很多的人已经读过这本书了,而我到今天才读到,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比别人晚了不少时间明白了一些通行的道理,或许这就是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的必然结果,信息太多,不知道看什么,好的东西被淹没在海洋中,需要你不断发掘。

而在这么大的海洋中去发掘有用的东西,一定是需要方法的。

论语:微子第十八: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敌,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此为周公遗训,是鲁国开国之初周武王的兄弟,建立周代文化的周公,告诉他的儿子鲁公(就是伯禽,分封在鲁国),作为一个领导人的重要原则。

“君子不施其亲”:一个领导人,要没有私心,好处先不要想给自己的亲信,要大公无私。此为其一。
“不使大臣怨乎不以”:不要使大臣(部属)怨乎不以,心里不以为然,感觉不过以他来摆位置,并不真正要他做事。如果这样,大臣将会消极,应付事情,这样就很危险。此为其二。
“故旧无大敌,则不弃也”:对于故旧,除非犯了太大的错误,否则不能无故丢其他们。为政之道也好,作人之道也好,这是念旧、爱人。此为其三。但是,我觉得,不能丢弃故旧,但是也不能阻碍有才能的人发挥。
最后一点是最重要的。
“无求备一人”:一个做领导人的,不可要求干部全部是才。人常常容易犯这种错误,希望干部又能干,又没有缺点,这是万难做到的。还有一个常犯的毛病,对于一个能干的干部,任何事都交给他办,结果常常使这个能干的干部受不了,因为他到底是人,不是铁打的。任何人都有缺点和优点,因此,交朋友,做领导人,不要对人责备求全。

参考 南怀谨《论语别裁》

德国摄影年鉴

今天收到Anthony的邮件,附件给我一个PPT的摄影年鉴,非常棒,我也贴这里。










图片之一
















图片之二












图片之三


更多图片无法贴出,以后提供下载,呵呵。

About "Nothing comes from nothing"

The following is the definition of "Nothing comes from nothing", I got it from Wikipedia.
----------------------------------------------------------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Nothing comes from nothing is a philosophical expression of a thesis first argued by Parmenides, often stated in its Latin form: ex nihilo nihil fit. Today, the idea is lo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laws of conservation of mass and energy.
In logic, nothing is represented by the empty set, and it is trivially true that no thing (any defined concept or element) can be extracted from such a set. Other definitions of nothing are based on the negation of being (this is discussed by Heidegger for example), and with such a definition anything that doesn't yet exist and isn't completely determined does come from nothing, in an equally trivial sense.

论语:雍也第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附记】最近一直在读《论语别裁》,原来一直有做读书笔记的想法,本意是看到好的,记录下自己的理解,后来读着读着发觉,实在是记不过来,因为,里面好的太多,要想记下来,只能全部抄下来了,呵呵。所以,干脆随意而安,碰到哪就记到哪,也不必强求。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知者乐,水。”知者的快乐,就像水一样,悠然安详,永远是活泼泼的。
“仁者乐,山。”仁者之乐,像山一样,崇高、伟大、宁静。
知者的乐是动性的,像水一样。
仁者的乐是静性的,像山一样。
所以,最后结论就是:
“知者乐”,知者都是乐的,人生观和兴趣都是多方面的。
“仁者寿”,宁静有涵养的人,比较不容易发脾气,不容易冲动,遇事冷静,先难而后获。

参考南怀谨《论语别裁》

Swordman II

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
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

提剑跨骑挥鬼雨,白骨如山鸟惊飞。
尘事如潮人如水,只叹江湖几人回。

--《笑傲江湖II之东方不败》

近来重新看了《笑傲江湖》小说,看完后又把电影三部都下载下来观看。对这段诗词实在是喜欢。如此豪气,难怪网上引用这段诗词的文章数不胜数。

“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间一场醉。”
初入社会,意气风发,指点江山,向往的就是这种境界。总是相信,未来就是应该这样展现,才不负我辈男儿志气。然则,此时还达不到这个境界,唯向往矣。

“提剑跨骑挥鬼雨,白骨如山鸟惊飞。”
一入江湖,身不由己。现实之残酷,往往让我辈诧异。或惊叹,或泰然;或得意,或失落。丝毫不比提剑江湖的凶险来的差,又或有过之而无不及。“提剑跨骑挥鬼雨,白骨如山鸟惊飞。”当可见竞争之惨烈。置身于其中,心情可想而之。

“尘事如潮人如水,只叹江湖几人回。”
经历了提剑江湖的日子,看多了白骨如山的景象。少年意气逐渐消灭,厌倦纷争,只想逃离这样的世界,只能感叹“尘事如潮人如水,只叹江湖几人回。” 此为一类人,霸业未成,已心灰意懒。退隐江湖,终无所成。

“皇图霸业谈笑中。”
另一类人,始终追逐梦想,不弃不休。跨过“提剑跨骑挥鬼雨,白骨如山鸟惊飞。”而自“皇图霸业谈笑中”的境界。至此,已是笑看风云变幻,霸业有成,当之无愧。

“不胜人生一场醉。”
然,更有一类人,“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 心性之洒脱,意气之豪迈,非常人能及。试想,霸业即成,又有几人能够再放的下这宏图伟业带来的荣耀,而甘愿换取这“人生一场醉”。如此辛苦厮杀,建立霸业,所谓何来?能够举重若轻,举轻若重,试问世间,能有几人?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说得就是这样得事物吧。

Harborland


今天去了凤凰山主题乐园,体验了自由落体的感觉,真的很棒,感觉在飞,瞬间被加速拉上几十米高的地方,然后自由落体下降,如此反复,感觉心要跳出来了。

不过当时真的体会到可以自由落体的感觉,我想要是在很高的天空上,往下飞,一定是很棒很棒的,张开双手,自由的飞,这就是我梦寐以求的体验,今天不过是小试了一下而已。

到了下午,本来还是再计划去乘坐一次,却发觉心里有点点的担心,第一次去乘就没有这样,看来“初生牛犊不怕虎”还是很有道理。没有经过过,也不知道惊险害怕,自然没法担心,经历过来,反而想起来心有余悸,呵呵。

做事情也是一样,第一次做的事情,总是很有干劲,什么都不怕,等到做过了,反而瞻前顾后,不如第一次了,(^_^)。

所以,要永远进取,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

还要说一句,自由落体的感觉真好,就好像在飞。

转贴:文艺复兴人

该贴转自徐建华的BLOG:
(http://www.edimsum.net/archives/vagabond/2007/05/iaeooeeeee.html)

======================================
确实精彩,也可以让自己多多学习。

The Bund


“The Bund” was derived from the Anglo-Indian term that literally means “a muddy embankment. ”

这是用来说明上海外滩中“外滩”一词来由,然而现在的外滩与原来的“a muddy embankment"已经是天壤之别,已经是所有来上海的旅游者必去的地方之一了。

而我这里要说的外滩,也不是指上海的外滩,而是说宁波的“老外滩”。不知何故,宁波这边也在三江口附近建起了一群青砖石路的建筑群落,命名为“老外滩”。五一去这边走了走,颇为喜欢那里的风格,静寂,少了喧嚣。即便在“五一”这样的日子里,也没有很多人,可能和这里的经营也有关系,这里没有购物的商场,有的只是茶楼、酒吧,很适合休闲聊天,所以反而人也不多。

我向来喜欢朴实简约,尤其钟爱青砖石路般的老建筑,总觉得那样的房子必有一番经历,其实现代的仿古手段已经很厉害,我明知这些是虚假造出来的,还是不由的喜欢,看着这些老式建筑,觉得回到久远以前,宁静安详的朴实生活。那是我内心的向往而已。

我一直向往能够在那样古老的世界里,自由自在的生活,没有那么多的奢望,然而这终究是梦想而已,我的内心还有另外一份向往,就是可以自由在天空翱翔,那似乎和宁静古老的村落是格格不入的,呵呵。

论语:为政第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曰:
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段话我一直以来多有误解,尤其是: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总是和修身、立业混在一起,进而把立业直接解释为开创自己的事业,呵呵,错的厉害。
其实这段是孔子报告自己一生经历的话,甚为简洁。
“吾十有五志于学”:十五岁时立志做学问。
“三十而立”:经过十五年,到了三十岁,此时经过了人生的磨练,从此而“立”。“立”的意思就是不动,做人处世的道理不变,确定了。也就是开始有自己的人生哲学和大局观。也就是说,这十五年都在学习,到此终于开始确定了自己的人生观点,做人处世的道理,安身立命的行为准则。而不是说开创了事业,这完全是两回事情。但是,虽然这个时候“立”了,还是会有怀疑,有摇摆的现象。
“四十而不惑”:再过了十年,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没有摇摆的现象了,也就是碰到事情都有自己的行为准则,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和处世原理,不再会有犹豫不定了,然而,这还只是对形而下的人生学问而言。
“五十而知天命”:又过了十年,方知天命。天命是哲学的宇宙来源,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体范围了。
“六十而耳顺”:再过十年,方耳顺。这里的耳顺不是生理上耳朵顺不顺,有没有问题的意思。“耳顺”的道理是说,自十五岁开始做人处世,学问修养,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的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你骂我,我也听的进去,心里平静。这个心里平静不是心如止水,死气沉沉,而是很活泼,明辨是非。到这个境界,当是镇定自如,波澜不惊,可以举重若轻了,但是还没有达到从心而欲。
“七十而从心而欲,不逾矩”:又过了十年,方才可以到达从心而欲。至此终于可以挥洒自如。然而从心而欲,并不是可以随便乱来,看到人家东西好就去拿,从心而欲嘛?不是这样的,后面这句话很重要,“不逾矩”,人与人之间有个范围,有社会约束,自由不能超越范围,变成无限制的欲望。所以,“从心而欲,不逾矩”。
可见,孔子这段原是讲做人处世的学问,与开创什么事业并不直接关联,呵呵,然而,以前学到的却谬误百出,可是误人不浅。世上多有成功者,也不定就在三十开创什么事业,很多三十以前就在做,很多四十以后才做,原本就是没什么定数,呵呵。
然而却总是听到人三十而立,到了三十岁,还没什么事业,愧对父母,:) ,实在是失之毫厘,错之千里。
以后做人做事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也。

参考 南怀谨《论语别裁》

论语:学而第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这段说明做学问的道理,并不是只是死读书,而是重视现实人生中的做人处世。
“食无求饱”,生活不要太奢侈,不要有过分的、满足奢侈的要求。
“居无求安”,住的地方,只要适当,能安贫乐道,不要贪求过分的安逸,过分的享受。
“敏于事而慎于言”,多行动,少空谈。一切事情,谋定而后立即行动,不要只是空谈,应该“慎于言”,不要乱说空谈,要“敏于事”。
“就有道而正焉”,“有道”:古人的书本,前人的经验知识,就是“有道”。从这些上去学习,体会并从而改正自己做人做事的道理,这样子就叫做好学。

参考 南怀谨《论语别裁》

论语:学而第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学问。学问不是简单指文字,也不是知识,而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所以我们看见人家犯了错误,自己便要反省,我自己不要再犯相同错误,这就是“学问”,所以“学问”是指:随时随地要会思考,随时随地要见习,随时随地要有体验,随时随地要能够反省,这就是学问。开始的时候做反省时也不容易,慢慢有了进步,自有会心的兴趣,就会“不亦说乎”而高兴了。
(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朋:知己,志同道合之人。当一个人做学问时,或者会一生寂寞。一个人可能做事情没有人能够了解,所谓高处不胜寒啊,正当寂寞时有一知己前来,那是非常高兴的事情。所谓“远方”,只是形容知己难求尔。
(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别人不了解,并不怨恨。“不愠”最重要,不怨天地,不怨人,而自己反省,为什么没有成功,这才称的上是君子。这点很重要,不需要为做错的事情怨恨别人,重要的是能够“学而时习之”,不断反省,而后以此为戒,努力拼搏,这才是做事的方法,才能够学习人生之道。
至此方知这段话的意思,与中学所学时老师的解释就颇为不同,呵呵。

参考 南怀谨《论语别裁》

终于又可以BLOG了

先到徐建华那里踩了几脚。
今天想起BLOG了,随手一点,发觉竟然进来了,看来是开封了,感觉真是开心。

回到宁波三个多星期,发觉最近老丢东西,连续丢了三回,其中两样找回,现在每天为这个事情还提心掉胆的,真是晕。第一次把老手机丢了(不知道在哪),第二次把钥匙丢在办公室(找回),第三次把伞丢在证券公司(找回)。

昨天接到IBM朋友的电话,告诉我又有机会了,可是现在又回不去了。早上跑步的时候还在想,机会真是很奇怪,你不停的等待等待,就是不来,等你不再抱希望了,它又出来了,从你身边大摇大摆走过。由此可见,在机会来临之前就先作准备,真的很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在它大摇大摆走过的时候毫不犹豫的捉住它,这样才能够掌握变化。

现在的选择也是我自己的人生追求,所以似乎不需要对那么多的外在诱惑进行关注,只要努力做好现在的事情,等到我老了,回过头来想想,希望能够没有很大的遗憾就不错了。

Preparation can only take you so far, after that, you gotta take a few leaps of faith.

伟大的公司

声明:本文为转载,作者为北京锡恩咨询公司总经理。
我个人很是认同里面的观点,尽管这些观点也许不能说明这个世界上所有公司的情况,甚至某些观点有偏颇之嫌,但是对于其中关于“伟大的公司”的描述,我则完全认同。

==================
伟大的公司
2005-09-29 15:02:24 21世纪商业评论


伟大的公司

  在过去的20年(1984-2004)里,中国企业经历了从无有、从小到大的过程,而在进入下一个20年的时候,中国企业陷入了集体性的迷惘。在纷至沓来的机会驱动下,很多企业在过去的20年里莫名其妙地做大了。但这种“大”只是一种“体态”(规模)上的“大”,而不是一种企业“心理年龄”上的“大”(成熟)。
  这些企业像一个得了巨人症的未成年人,面临着如何重新长大,如何补学在特殊的环境中免修的必修课,如何实现从“表面的胜利”(做大)到“实质的胜利” (做强),从“不错”(good)到“伟大”(great),从做大公司到做伟大的公司,是中国很多表面上做得不错但面临许多潜在危机的企业的真实焦虑和真实困惑。


核心价值的价值

  ——回首1984
  在20世纪的商业史上,1984是一个重要的年份。一些著名的公司都有自己的“难忘的1984”。
  1984年新年伊始,苹果电脑公司推出了一条广告:“1月24日,苹果电脑将推出macintosh。你将会见到为什么1984将不会像《1984》。”。
  《1984》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48年写的一部“政治幻想小说”,描绘了一幅在未来世界(1984年)统治者借助于信息技术,对人民进行信息垄断和思想控制的可怕图景。苹果电脑最早的开发人员是一群既有远大的技术抱负和政治社会关怀的人。他们立志创造出改变信息被少数人垄断的技术,以“我们正在从事改变世界的工作”相互激励,以近乎宗教狂热的工作精神从事着“计算机平民化”的工作。
  图形操作系统macintosh就是这种努力的结果。有了这种操作系统,操作计算机再也无需输入一串又一串难懂难记的字符,而只需用鼠标拉动和点击屏幕上图标即可。用“革命性的技术”来形容 macintosh毫不过分。苹果公司指出:“苹果电脑向pc业界传达了这样一个信号:电脑是为了满足普通人的需要,而不是纯粹的科学计算。”它的确是一种“改变世界”的技术。
  正如德鲁克指出的,任何巨大的社会变革都包含着巨大的商机。伟大的公司就是那些善于把握社会若隐若现的巨大的需求并及时洞察满足这种需求在技术和生产上的可能性的公司。由苹果等公司推动的 “电脑平民化运动”蕴含着空前的商机。
  就在此三年前(1981年),ibm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即ibm pc),已经预示着使用电脑将不再只是技术专家的特权。但这种电脑只是字符操作系统(由当时还是一家小公司的微软提供的dos),离平民化仍然有很大的距离。macintosh的出现,是电脑平民化道路上的一大飞跃。善于在步人后尘中模仿跟进并后发制人的微软,意识到了图形操作界面在商业上的巨大前景—— 有了这样的操作系统,“每个人桌上都将有一台pc”就完全可以成为现实,这个星球上所有的人都将是微软的用户也不再是痴人说梦。
  于是,微软全力以赴地沿macintosh的技术路数,开发出了代替dos的图形操作系统windows。
  1984年对英特尔来说,是危机深重的一年。当时的总裁葛洛夫是在焦急万分中度过的,因为公司的主产品存储器大量积压在仓库里,资金周转失灵,公司处在崩溃的边缘。对此时的英特尔来说有一个选择:放弃存储器,转向新的业务。但对于葛洛夫和ceo摩尔来说,存储器业务就像是他们亲手养大的孩子,“遗弃”它实在心有不忍也心有不甘。葛洛夫问,“如果公司再这样下去,会出现什么结果?”摩尔说,有一点是肯定的,董事会将让他们这几个人出局,另请一个ceo。 “如果我们下台了,另选一位新总裁,你认为他会采取什么行动?”
  摩尔答道:“他会放弃存储器业务”。葛洛夫说:“那我们为什么不自己动手?” 葛洛夫和摩尔意识到:没有一场彻底的战略转折(放弃原有业务,转向芯片的研发和生产)不足以避免公司的消亡。这场危机让英特尔浴火重生,成为了“另一个” 英特尔,即我们今天看到的作为芯片业领袖企业的英特尔。
  英特尔这一穿越死亡之谷的经历让葛洛夫痛感到,在这个技术和市场以十倍速变化的时代,必须对随时可能危及自己生存的变化保持高度警醒,只有偏执地相信总有人要害死自己的“迫害妄想狂”(paranoid)才可能活下来,迷信既有优势、偏执于自己熟悉的业务的公司,只能葬身于技术和市场变革的死亡之谷。一个ceo每一个月的第一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以董事会的名义”给自己写一份 “解雇通知书”,列出解雇自己的理由,然后写出一份请求继续雇用自己的报告,针对公司目前的境况详细写出整改方案,然后再重新雇用自己。只能通过这种制度化、日常化的“创造性破坏”,在危机完全显现之前先行进入到死亡之谷,才可能使死亡之谷成为走向再生和壮大的康庄大道。
  如果英特尔面对1984年危机选择另一种竞争策略——在个行将结束的产业里与竞争对手一决雌雄,那么在一场已注定没有赢家的竞争中,输赢的结果都是惨败。凭着对产业终局的想象性预览,虽然心有不甘但毅然结束其实已经结束的战争,开始尚未打响但实际上已经开始的战争,是战略家的基本特质。在1984年的战略转折点上,创造性破坏的勇气拯救并再造了英特尔。
  英特尔、苹果,以及步苹果后尘的微软,已经启动了这场电脑平民化的运动。 “平民化”既是平民的福音,更是企业的福音。在这场技术革命所触发的社会运动中,催生了一批新的企业。
  1984年,一个为同学“攒电脑”尝到甜头的大学生退学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这个名叫迈克尔·戴尔的小伙子比许多生产电脑的企业更早更彻底地感悟到pc这门生意的本质。这个本质与平民化密切相关——尽管电脑技术是高深的,但生产电脑和卖电脑却是一种平民化的生意。要做好这门生意,关键不在于你掌握了多少电脑技术,而在于你能不能发现更多的人要你为他们“攒电脑”,而人们之所以找你“攒电脑”是因为你能提供比“正规厂家”生产性能相当而价钱便宜许多的电脑。英特尔生产的芯片每18个月性能提高一倍而价格降低一倍,微软将复杂的操作界面变成越来越方便易用的界面,客观上都是在从事电脑平民化的事业,都是在持续不断地为用户创造价值同时为自己创造最大价值。但微软和英特尔并没有穷尽电脑平民化的事业,如何让平民以尽可能低的价格享受到这种不断平民化的技术,也是平民化事业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将电脑平民化进行到底。落实到管理上,就是一套庞大而精密的流程,一个如何获得和管理用户需求信息(按客户对性价比的需求定制),并”挟“客户以令供应商和生产部门的流程。在不断推进电脑平民化的进程中,戴尔没有也无需电脑平民化的核心技术,但必须也能够拥有“将平民化进行到底”的核心能力。
  对于戴尔来说,将电脑平民化进行到底是“吾道一以贯之”的核心价值,并将这种核心价值化为具体的商业模式和商业流程。这种被正规厂商视为异类和特例的商业模式,由于它源于一个越来越主流的核心价值(面向最普通的用户,以最低的价格享受先进的信息技术),所以在pc 制造领域逐渐成为主流,而将自以为主流而没有与时代潮流和用户需求相适应的核心价值的pc厂商逼到非主流、进退两难的边缘位置,甚至彻底出局。
  如果说macintosh电脑的诞生是苹果那些有政治社会关怀的技术精英刻意为之的结果,那么戴尔将平民化进行到底的实践更多的是一种机缘,其企业经营宗旨(核心商业理念)是无意间形成的,后来才逐渐明确并持之以恒。
  在这一点上,思科与戴尔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一家成立于1984年的公司。用《思科风暴》的作者罗伯特·斯莱特的话来说,思科的创立始于一个爱情故事。一对在同个校园工作的恋人莱恩和桑迪“由于所在的系安装的计算机网络截然不同而无法互发电子邮件的时候,思科就从这点开始起步了。”思科诞生的机缘注定了这家公司在推进电脑平民化的事业上担当的使命——让计算机网络不仅仅是闭锁在大学校园的专业设施,而是可以进入寻常百姓家,普通人可以用来传情达意的工具。
  1984年下半年的一天,桑迪和莱恩拿着5美元到位于旧金山的州政治秘书处注册了一个名叫思科(cisco)公司(公司名取自 san francisco的后半部分)。他们还得为公司设计一个标识。桑迪想到了旧金山的标志——金门大桥,因为公司的主产品网络路由器就是将一个个信息孤岛(互不兼容、无法传递信息的局域网)连接起来的“桥”。思科的目标艰难而又简单:让所有画地为牢的计算机网互联互通,从而让世界上所有的电脑都连接起来。简单地说,公司的要做的工作是就是在正在来临的网络时代里“修路搭桥”。
  思科是沿着另一条路径将电脑平民化进行到底。这首先是一门事业,一个为一个新的朝代修建基础设施的事业。商业史早已表明,一个时代里创造财富最大的企业都是从事与这个时代的基础设施的企业,如卡耐基和洛克菲勒的企业。电脑越来越普及,要修的路和桥就会越来越多。这就是这家企业高速成长的前提。
  2000年,这家成立仅16年的公司的市值一度达到 5310亿美元,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被称为“美国最伟大的企业”。尽管这个商业神话在随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破灭,但思科仍然创造了商业史上的奇迹。在迎来20周年生日的时候,经历了“大洪水”的思科,其经营业绩已经全面复苏,并在网络设备行业继续保持着领导地位。
  对于中国商业史来说,1984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中国当今很多著名的企业,如联想,海尔和万科,都是在这一年成立的。
  中国和美国商业史上的1984除了年代的巧合外,并没有太多的意义关联。1984年的美国商界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是美国产业和商业逻辑使然。而在中国,更多的是一种政治经济逻辑使然。1984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表了。用当时流行的话,许许多多企业都是借这个决议的东风成立的。中国代表性it企业联想当然也是如此。1984年11月1日,联想公司的前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正式成立。当时,以电脑平民化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被称为“新技术革命”)也波及到了中国,从联想最初的这个名称中也带上了“新技术”三个字。但在这场“新技术革命”中到底做什么,公司怎么定位,这家新生的公司是没有概念的。与同年成立的戴尔、思科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从公司冗长的名称就可以想象它的立意和定位的模糊性。
  尽管其创始人柳传志充满着创业热情,但创种“业”,创多大的业,他并不清楚。当时的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周光召在批准公司成立之后,专门找柳传志谈话,柳传志向周光召保证:“将来我们要成为一家年产值200万元的大公司。”
  这个保证我们今天听起来不免觉得滑稽,但我们仍然可以想象柳传志在表达这个“公司使命”时认真而激动的神情。
  柳传志绝不会想到20年后公司的年产值不是200万而是200多亿。这本来无可厚非,中国许许多多企业都是莫名其妙地做大的。但柳传志的这句话里的确包含着一些值得解读的信息。柳传志关注的价值是产值,以及产值中的利润。他看不到也不相信,对于企业来说还有超出产值之外的价值——核心价值。
  所谓核心价值,就是无论从事什么业务,无论经营业绩好坏,企业都始终不变的经营宗旨。它是一种在财务尺度之外的衡量企业经营行为好坏的价值尺度。财务记录只能告诉这个企业“有什么”,但这种价值尺度不能告诉这个企业“是什么”。没有这种价值尺度,企业的就极易把机会主义当作战略调整,在一次次 “无主题变奏”式的“战略调整”中被各种“商机无限”的项目和业务拖向经营的沼泽地。有效的战略必定是随不断变化的环境而变化的,但一个战略中如果没有一种坚持不变的东西,战略就成为开碰碰车似的随机反应,也就无所谓战略了。而核心价值的作用,就是节制经营和管理中的本能反应,在战略调整中保持定力,让企业避免经营失忆症,让企业知道自己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正如吉姆·柯林斯指出的,核心价值是一个公司存在的终极理由。要确立核心价值,公司的领导人只需反复问自己:“如果世界上没有我们这家公司,人们会觉得缺少了什么?”追问的过程,就是寻找核心价值的过程。如果答案是“人们丝毫不觉得缺少了什么”,就表明你的公司没有核心价值,你的公司存在的理由也许只对你和你周围的少数几个人才有一点意义。
  对这样的问题,思科的创始人可以回答:如果没有思科,电脑在相当长的时间将会是一个用处有限的信息孤岛,普通人享受不到自由沟通信息的权利。戴尔可以回答:如果没有戴尔,人们就不能以最便宜的价格买到最适合自己需求的电脑。向新生的联想公司问这样的问题近乎苛刻。
  当柳传志找到倪光南的时候,这个问题似乎有了部分答案。当时的倪光南并不太清楚大洋彼岸的戴尔和思科,但他能感觉到电脑在中国也是可以逐渐普及的。中国人使用电脑比美国人更多了一层障碍:电脑是美国人发明的,对汉字有天然的排斥性。难题就是商机(正如我们在思科的例子里看到的),就是企业存在的理由。幸运的是,倪光南早在公司成立十多年前就开始研究这个问题,已经取得初步的成果。加盟公司不久,倪光南就研制出一种可插入到pc、使pc可以输入、处理和显示汉字的扩展卡。由于它在输入汉字时具有“词语联想”的功能,故命名为“联想式汉卡”。公司找到了赖以立足、赖以表明自己身份的产品。公司也因此放弃了原来的名称,更名为“联想”。
  虽然联想不拥有电脑的核心技术,但它以“中国特色”的技术,无意中融入到了计算机平民化的过程当中。此时的联想可以理直气壮地回答吉姆·柯林斯的那个问题:如果没有我们的产品联想汉卡,汉字将难以进入计算机,普通的中国人将无法使用电脑。
  十余年后,联想已经有实力在电视上天天打广告了,它打出了一个至今人们仍然还记得的广告语:“世界失去联想,人类将会怎样?”这是一句并不张扬但相当激昂的口号。然而,此时的联想已经从一家有看家技术的公司,变成了一家以贸易为本的公司。有实力打广告的联想,已经不能理直气壮地回答这个问题了。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微软的垄断,尤其是微软与英特尔的结盟,使许多像联想这样在利基市场上生存的公司感到了集体性的绝望。技术的飞速发展,使联想汉卡逐渐失去了竞争力。联想最初遵循的“技、工、贸”的路线遭遇到巨大挑战。联想被迫一步步转向以贸易求生存的经营路线。毕竟,要想在it领域有所作为,并非只有技术一途,戴尔就是例子。很多人在责备联想没有固守“技、工、贸”路线的时候,没有注意到一个事实:与联想差不多同时成立,比联想更早“出名”,而且一直坚持“技、工、贸”路线的长城电脑如今已经乏善可陈,老早就落在中国pc企业的前十名之外。
  要“技、工、贸”还是要“贸、工、技”的问题很可能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的伪问题。至少,pc业全球老大戴尔不会问这样的问题。
  当人们把联想的困境归结为它没有坚持走技术研发路线的时候,常常以中国的另一家公司华为的成功作为例证。比联想晚3年成立的华为以贸易起家,但很快就转向以技术求生存的路线,在这一点上与联想正好相反。华为雷打不动地以销售额的10%作为研发费用,练就了一身硬工夫,目前已经成为思科眼中的强有力的挑战者。
  但深入比较两家企业,我们就发现,以走没走技术路线决定了华为与联想命运的不同,其实是一种过于皮相的判断。
  当我们以思科和戴尔这两家与联想同一年成立的公司作为参照来看联想时,我们发现造成联想今天困境的深层原因。
  华为正在成为思科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而联想也一直试图成为戴尔的挑战者,前不久以巨大代价并购ibm pc之举,可以被看作是联想挑战戴尔的一次悲壮的努力。尽管通过此次收购,联想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pc制造商,但我们看不到联想撼动戴尔霸主地位的迹象。尽管联想通过并购在排名上离戴尔越来越近,而在竞争力上离戴尔越来越远。
  原因其实很简单:联想收购ibm pc使联想本来就贫乏的核心价值变得更加贫乏。
  在多个行业领域游荡而所得甚少所失甚多之后,联想终于在近几年意识到要回归核心业务——pc制造。从技术的联想、服务的联想返璞归真,专注于pc领域。前面指出,戴尔的成功在于它及早地参透了pc的本质:它是将电脑平民化进行到底的产业,是在核心技术平民化已不成问题的前提下,实现电脑平民化的“最后一公里”,也就是说,它是一种以制造业为表象的贸易业。在公司性格和管理方式上,戴尔与沃尔玛相当接近,而与ibm、微软、英特尔相差甚远。正如沃尔玛不拥有也无需拥有食品、牙膏和家用电器的核心技术,而只需有别人难以企及的物流管理方法和术,戴尔也没有也无需拥有与pc有关它核心技术,但它拥有核心的供应链管理技术,让pc的各种零部件以最短的时间走完从供应商到客户的全程,让像蔬菜、海鲜一样容易在运输中迅速贬值的pc零配件的贬值率最小化,从而使pc的性价比最大化。
  联想与戴尔的差距,并不在于它在pc技术上多么落后,并不是它选择了“贸、工、技、”而不是“技、工、贸”路线。相反,恰恰在于它在贸易上不够彻底,没有意识地把自己打造成为一家拥有核心能力的贸易企业。更进一步说,联想在拥有核心的供应链管理方法和技术,在pc制造领域将pc平民化运动进行到底。而当它旁骛于主业之外的众多领域最终一一尝到苦头,再回心转意做pc时,急于“做大做强”的心理驱使它去购买因与电脑平民化运动背道而驰而逐渐从宗主蜕变到边缘的ibm pc,其结果可想而知。
  联想的问题不在于它选择了“贸工技”还是“技工贸”,而在于它因缺乏核心价值而缺乏战略的定力和业务的忠贞,从而在技术与贸易之间左右摇摆,两不着实。
  华为与联想的差别根本不在于做不做研发。联想在核心价值和公司使命上“先天不足”。与思科、戴尔相比,它不是因为一个核心理念和产业抱负而成立的。虽然是一家与it有关的企业,但它与it是“先结婚后恋爱”(先成立公司,再去想做什么)。如果有所警醒,后天的努力是可以弥补先天不足的。但领导者的个人气质和价值取向(利润和规模导向),决定了企业不会去补这一课。联想在经营业绩上大大出乎意料的幸运和顺利,更使得这家企业对核心价值和产业操守之类的东西鄙夷不屑。
  相反,华为这家在各种外在资源都大不如联想的公司却在一开始就拥有一种超越于财务价值的核心价值和产业抱负和操守(并最终以《华为基本法》的形式固定下来),一直在追问自己公司存在的理由,在这种追问中让自己的核心价值越来越清晰——“华为的追求是在电子信息领域实现顾客的梦想,并依靠点点滴滴、锲而不舍的艰苦追求,使我们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为了使华为成为世界一流的设备供应商,我们将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对这种核心价值的强烈认同和忠贞,让华为对种种诱惑具备强大的免疫力,像徒手攀岩似地打造自己的核心能力(包括核心技术和管理能力)。
  如今的联想更加没有勇气和能力来追问这个已经被它遗忘的问题——“世界失去联想,人类将会怎样?”联想从前的成功是因为它在那个充满机会的时代在经营上,准确的说是在“运作”上联想丰富,而联想当今的困境也同样是因为它有过于丰富的联想,缺少“一门心思”、“一根筋”做事的精神气质。由于没有核心价值之统率,联想在过于灵活的联想中,企业的有形和无形的资源在悄悄地耗散。如今的联想仍然在“做大做强”迷思中联想,但离“伟大的公司”越来越远。 ■


你是“龙种”还是“跳蚤”?

  1984年,联想、dell、思科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10年后,联想的年销售额是人民币11亿元,dell的销售额是35亿美元,而思科的销售额是10亿美元。20年后,大联想体系的年销售额是约人民币 300亿元,是中国最大的电脑企业,dell为492亿美元(净利润42亿美元),是全球最大的电脑企业,思科220亿美元(净利润44亿美元),是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企业。
  这几家企业有某些相似之处:它们几乎都是同时白手起家,现在都已经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并视对方为最大竞争者,都曾经直接或间接表示要成为伟大的公司。它们似乎正处于通往“伟大”之路的不同阶段(尽管你不能说现在这几家企业就已经很伟大,但它们中的一家或几家很有可能会在将来成为伟大的,而有的则可能将走向衰亡)。它们几乎是从成立之初起就都拥有了决定它们之后命运的某些善因或祸根。
  这些善因或祸根对企业的影响,不为其所处地域或市场条件所限。为了排除国情因素的影响,我们还将选择华为作为参照系——这家比上述三家企业晚4年成立但同样雄心勃勃的企业,现在已经成为继联想之后新一代中国最优秀企业的代表,而且正在国际上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它在2004年的销售额已经达到人民币462亿元,利润超过50亿元,业务中有40%来自海外。

  你想成为什么,你就是什么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4家公司20年命运,相当程度上已被其创立动机所决定。
  1989年上市前,思科的年销售额只有2800万美元,与当时的联想并没有太大的距离。当钱伯斯成为ceo后表示,要让思科成为有史以来最有影响力的公司,开始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现在,思科明确表示要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它不再仅仅关注于业务层面,而是希望把自己塑造成某种与商业和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力量。
  dell似乎是4家企业中发展最为顺利的。当迈克·戴尔18岁从德克萨斯大学偷偷休学创办dell时,他就已经具有相当明确的雄心:“制造出比ibm更好的个人电脑并把它直接卖给顾客,成为这一行业的佼佼者”。他的兴趣不在技术本身,找到潜在客户并且把产品直接销售给他们是他的志向。通过推出比ibm更便宜、性能更高的电脑,1986年(dell成立的第三年)dell一跃成为全美知名的电脑厂商,当年营业额达6000万美元。1994年,dell的目标是,到1996年销售额达到100亿美元。实际的结果是,1996年,dell年销售额120亿美元。目前,dell的目标是2009年销售额超过800亿美元。不如此,dell就无法保持其在计算机销售行业的领袖地位。而这正是dell制定一切目标的基点。
  联想在成立之初的业务与dell几乎一样。它最初的业务就是为有需要的用户升级电脑套件,提供周边设备或服务。当时,dell月收入在5万到8万元之间,而联想每年也有近300万元人民币的入账(换算来看,联想甚至比dell做得更出色)。
  与dell清晰的创业思路与明确的商业模式不同,联想的11个创始人却是在一种解决温饱问题的原始冲动中开始创业的。而出于谋生需要的创业之后,他们并没有也不可能许诺联想一个光辉灿烂的远大前程。不能说联想丝毫没有志向,它也有强烈的做大的冲动,但这种“大”与dell的“大”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dell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并且想好了怎么做,做的过程中又能始终如一、锲而不舍,直做到炉火纯青;而联想却是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就出发了,在前进的路上一路试错,代价不菲。
  1992年,联想开发出了程控交换机,技术可与华为匹敌,还拿到了入网证。然而,是华为而不是联想取得了通信设备领域的成功。联想放弃进军电信产业,继续在挽救自有pc品牌的漩涡中奋力挣扎。而华为则不同。从一开始,任正非就抱着“中华有为”的“野心”,要让华为为中国通信业在全球赢得一席之地。华为不仅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而且知道怎么做,并且对要做的事情有慎重而成熟的规划。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华为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勇气与恒心。这点与戴尔颇为相似。
  对企业来说,它未来之路的走向,从它创立之初的心智状态便可窥见一斑。 而一个企业的个性和品行,则与生俱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是否将变得伟大。

  在诱惑面前,你有足够的定力吗?
  与理想和商业逻辑紧随而来的便是在诱惑面前的专注或见异思迁。
  有所为,意味着必须有所不为。在这方面dell的表现不错。1993年,dell聘请了原来负责苹果公司powerbook笔记本电脑开发计划的负责人来担任其笔记本电脑的开发。该负责人建议dell将其他产品停掉,只保留一款有竞争力的产品。尽管当时dell急欲增加现金流,而笔记本电脑恰好可以满足这一要求,但dell还是采纳了这一建议,全力投入这款笔记本的开发。最后,由于率先使用锂电池而大幅延长了使用时间,这款产品大获成功,dell很快便进入主流笔记本电脑行列。
  专注会让企业表现得孤注一掷。钱伯斯明确表示,“我们永远都不会成为议价服务提供商或系统集成商,也不会在咨询服务领域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任正非则把“永远不进入通信行业以外的行业,永远不涉足服务业”写入了《华为基本法》。
  为了达成目标,这些公司并不惧怕失败,也无所谓别人怎么说。这点上dell最典型。1987年,公司便在英国开出了第一家海外机构,坚持直销模式。据说当时参加新闻发布会的22个记者中,有21个预测该公司会失败。然而,10年后dell在英国每年的销售额达到20亿美元。
  而华为为了抢得市场上的先机,尽快使公司处于有利地位,公司甚至在1992、1993年时将所有的利润全部投入到万门机的研发中,不成功便成仁。结果表明,正是万门机将华为与国内其他对手拉开距离,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与此同时,联想一直在尝试和试错:1999年推出了因特网电脑,但到2000年时,又经不住互联网市场的诱惑,与电讯盈科宣布合作,进入宽带互联网业务。此后,又成立了fm365网站,并雄心勃勃宣称要成为像ibm一样的网络设备提供商,像美国在线一样的网络服务运营商,像美国雅虎一样的网络内容提供商,尽管柳传志向来是想好了再做,他坚信向互联网的转型是十拿九稳的,但最后,联想还是放弃了fm365。接下来,联想又做赢时通、新东方在线,与aol 成立合资公司等,其中没有一项获得成功。经营上, 2001年以来,联想收入和利润基本上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直至收购ibm才实现了“做大”的梦想
  当然,过于专注也可能使公司失去很多机会,尤其是当这种专注离客户越来越远时。华为就曾失去了cdma和小灵通两个巨大的市场。而钱伯斯和戴尔也表示,他们曾经也因为过于专注己见而疏远客户使公司大量丢失了市场份额或客户。

  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
  dell、思科和华为在文化、领导人的风格和用人上也体现出惊人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很容易让人把它们与“偏执狂”这样的字眼联系在一起。
  思科和dell都很早便引进了职业经理人和专人才来进行专业化的管理,而且在此后的发展中,公司也一直保持着对各种人才的开放性。
  1987年,思科通过引入风险投资家唐纳德·瓦伦丁的方式,引进了专业的管理团队来实施管理。1988年,又雇佣了后来长期担任董事长的约翰·p·摩根里吉担任公司第一任ceo,以适应此时路由器市场客户由早期狂热追随者向一般追随者发展的形势。而随着以他们为首的职业经理人和以两位创始人为代表的技术爱好者(努力做最好的计算机网络)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时,两位创始人便离开了公司,钱伯斯也正是在这一年加入了公司。钱伯斯深知人才对思科这样的高科技公司的价值,因此希望为公司搜罗到最好的管理人员与员工。例如,它在2000年秋季时给自己确立了这样的目标:在这个产业中找到前10%~15%的精英分子,并给他们提供工作机会。这一时期,平均每个月思科都要新招1000名员工。同时,思科还是硅谷最坚决地为非管理层员工提供长达5年的期权的公司,在 2000年12月,它的股票期权中的4%是给予非管理层员工的。在这方面,华为的许多做法与它非常相似。
  dell的情况也类似。迈克·戴尔从一开始就非常注重从外面引进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1986年时,他聘请了职业经理人沃克(lee walker)来担任公司总经理,此人是一个大胆的资本家,而且身兼几家公司的高级经理。他的加入不但给dell带来了很多财务和管理方面的资源与方法,还帮助dell在1988年实现了上市。就是在上市时,戴尔和沃克说服了另外两个在美国电脑界乃至政府都拥有广泛声望的人加入董事会,其中一个是德克萨斯大学商学院院长和一家电讯公司创始人,一个是一家军事公司的董事长兼总裁。戴尔也承认,这两个人的加入为dell带来了“若干明智的建议和非常有价值的意见,造就了今天的dell公司”。
  这两家企业还非常善于听取外界的意见。1986年秋天,dell公司召开了一次头脑风暴会议,商讨 dell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思路。与会成员除了公司的高层之外,还包括电脑和其他领域的思想领袖,会中,戴尔几乎毫无保留地将公司的缺陷和未来的运营策略暴露在与会者面前。最后,会议总结列出了131个愿望(这些愿望到1998年时,几乎全部实现了),并归纳出了三个共识:一是锁定大型公司以促进快速增长;二是提供最佳技术支持,以赢得大客户;三是追求全球扩展。同样,思科的大多数战略和策略也都是得自于顾客和行业人士。
  在华为,员工很大程度只是实现高绩效的一个手段,军人出身的任正非喜欢用军队的管理方法让华为快速前进,这是华为人员高流动率的一个原因。但是,过于集权的管理模式,可能使华为面临管理上的难题,而这很可能成为今后华为在人才市场竞争时的一个祸根。
  在文化的开放性、对外部人才的接纳性、对绩效的关注等方面,联想也具备特色,但是效果似乎不是很明显。联想的文化特色如“斯巴达克方阵”、“入模子”、“踩实了再跑”、“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贸工技”等等,被认为是——战术层面的东西被联想不恰当的当作了一种企业文化。这样的一个结果是,在变化面前影响联想的转型能力。另外,联想从未真正成功地引入外部高级管理人员。联想给人的感觉是,它几乎从来就是中国企业的眼光,而缺少国际化的视野。

  对现实做何反应
  决定企业命运的重要一点就是面对现实的勇气、态度和能力。人总是趋利避害,当现实变得很糟时,一般人都会采取逃避和自我欺骗的办法。企业和企业家也一样。
  对现实做何反应,往往取决于企业对现实的认识程度。1993年初,dell公司经历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季度亏损后,便迅速将经营指标从过去的“成长,成长,再成长”升级为“资金流通·获利性·成长”,并请来专门的顾问公司,帮助公司建立一种基于事实资料的管理体系和对各种产品实施管理的阶段性评估体系。比如,评价每种产品或每个部门的赢利状况,以此来作为决策的依据;对产品和客户实施细分化管理的策略,通过双主管制来克服矩阵结构的责任不清问题。此外,还请来了前摩托罗拉执行副总裁担任副董事长,帮助dell公司完成从早期的管理走向更加稳健的管理阶段,并向公司灌输纪律的概念。现任的ceo罗林斯就是在这时以咨询顾问的身份加入dell的。钱伯斯加盟思科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一支强大的管理团队,开始严格管理,时至今日,思科除了研发、产品市场部门有较大自由外,其他部门如制造、财务、人力资源、it 销售部门都是由总公司集中控制(这一点上华为与之有几分相似)1994年左右,思科又毅然决定拿出当年的全部利润1500万美元建立一个强大的erp系统。此后,it建设成为思科最为重要的部门之一。这些严格的管理体系,使思科和dell可以随时了解到现实,并在最好的时机作出反应。
  衡量一家企业管理现实的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这家企业的变革(尤其是处理挫折)管理能力。钱伯斯认为,判断一家公司能否成为伟大公司的方法,就是看他们如何处理成功和挫折。伟大的公司必须“能适应自己所处的任何环境,即便当我们犯错误时,也能很快调整过来。”在他看来,思科就可能成为这样的伟大企业。2001年它的增长开始减速后,公司很快进行了调整,并一次性处理了20亿美元的库存,大量缩减成本,并进行了成立以来的第一次也是迄今唯一一次裁员;在2001年11月到 2002年1月这一季度中,公司情况好转,创造了6.6亿美元的利润。2002年全年(2001年8月~2002年7月)甚至创造了19亿美元的利润,现金储备达到215亿美元,而前一年它亏损了10亿美元。这几乎是当年全球网络设备产业100%的利润、现金持有量和75%的市值。而此前,思科已经成功进行了7次转型,依次是:单一精密产品——路由器制造商(1991年),产品与服务并重(1993年),战略合作而不是全部依靠自己(1995年),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1996年),基于单一ip架构的数据、语音和视频解决方案(1997年),互联网业务解决方案(1997年),提供网络整合服务的业务合作伙伴(2000年)。
  今天,人们公认的是管理和运营体系已经成为思科和dell最大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dell和华为也像思科一样,始终对现实保持警惕。以dell为例,当它的pc销售量还大幅上升时,它就已经开始开辟笔记本电脑和服务器市场了,后来又适时引入了打印机、存储设备等新的增长点。这种希望在产业整合来临时占据最有利地位的压力推动它总是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华为的情况也类似。2001年华为遭遇萎缩后,任正非对华为的处境并没有秘而不宣,而是高调宣称要讨论华为的冬天。他甚至在这个时候耗费数十亿元押宝3g,因为他感到这个领域将成为未来全球主要巨头角逐的焦点。今天,华为在国际化上所取得的成绩其实早在1996年国内市场还一派欣欣向荣时就已经开始。尽管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但它并没有停止,因为它知道如果不能在国际化上突破,华为真正的萎缩将很快就会来临。今年上半年,它在海外的销售额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占到了全部销售额的60%。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联想一度有些忽视了来自戴尔中国的竞争。2001年8月28日,dell在一则广告中为自己加了一道“国际品质,本土价位”的口号,她的一款配备液晶显示器的电脑,比联想的还便宜401元。媒体普遍认为这一天是dell向联想发起正面进攻的日子。柳传志在2002年的誓师大会上这样说道:“叫dell先生认识认识,什么是联想!谁叫杨元庆!”据相关媒体报道此话博得了场下热烈的掌声和笑声。用当时的眼光看,这的确没有什么好害怕的,因为联想的占有率仍然接近30%,而dell则不足5%,而且舆论普遍认为它的模式在中国不适用。事实上,戴尔的威胁来得比想象中还要快,2005年第一季度时,联想的占有率已降到25%左右,而dell则上升到8.4%……
  在吉姆·柯林斯《good to great》中,他介绍了一家优良企业的两种命运,即乘着飞轮效应向伟大飞升和在厄运之轮的惯性中走向衰败。飞轮效应依着这样的路线前进:顺应刺猬理念向前迈进→有形成就的积累→成就的动力留住人才→飞轮产生动力→顺应刺猬理念继续迈进,而厄运之轮则沿着下面的轨迹摇摇晃晃走向不确定的未来:无动力积蓄→ 令人沮丧的成就→盲目反应→新的方向、项目、领导者、事件、想法或并购→无动力积蓄。
  20年过去了,到目前为止,华为、思科、 dell都沿着飞轮在攀升,而曾经也在飞轮上运行的联想,因为收购ibm pc而前途未卜,但华为、思科、dell的命运之轮能够使它们达到伟大之境吗?在华为和思科身上有一点很明显——在一个网络通信产业越来越成熟、利润越来越低、增长速度越来越慢的世界中,它们所奉行的商业逻辑仍然成立吗?
  有人说,1984年的联想,向左看是dell,向右看是思科,而向前看则是华为。 走在通往“伟大”的路上,谁是“龙种”谁又是“跳蚤”?

  世界上为什么要有IBM
  如何想象一个没有ibm的世界?
  吉姆·柯林斯曾经说过,一家伟大的公司应该能够回答这样的问题:如果公司不存在了或失败了,这个世界会有什么损失?
  就ibm而言,如果它真的破产了或分解了,那么对美国而言,损失将至少包括:美国民众的自信心将受到很大打击(因为ibm已经成为美国精神的象征,比如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崇拜英雄主义等,尤其是在一个高科技占主导地位的时代);美国每年的gdp可能要减少数百亿美元,30多万人将不得不重新选择就业;人类每年可能要少上千条的发明;全球信息与网络科技的进展步伐将变缓;甚至还可能包括全球很多企业的生产力都将因此而受到影响等等。
  在ibm的一次网上调查中某个员工所讲的一个经历具有典型意义:这个员工十几年前被邀请参加一个陪审团时,法官对律师们说到:你们可以挑选任何你们中意的人,但我一定要这位ibm员工参加陪审团。”因为在他看来,ibm代表的就是诚信、卓越和高贵品质。
  现在,如果你向人说,“ibm是一家真正伟大的企业”,你听到的赞同声音应该多于反对声音。相对于思科、dell这些已经相当出色、正处于通往伟大的某个阶段的后起者而言,ibm的伟大是经历了多个经济周期和产业阶段的验证,它已经坚持近90年,经历了无数次或大或小的变革,ibm 90年始终追求着利润之外的、对整个人类社会至关重要的东西,并把自己的命运和一个产业的命运仅仅联系在一起。而这些,都是一家伟大的企业的基本特征。

  90年不变的信念与文化
  今天我们所认识的ibm的大多数特性,其实早在1914年托马斯·沃森(thomas watson,sr.,即人们常说的老沃森)时代就已经逐渐形成。
  关于这个现代ibm创始人,有很多的传奇。ibm现任ceo彭明盛这样描述:没有谁能像他那样作风严厉,百折不挠。他那双眼睛仿佛能看透你的心思。他绝非软弱之辈,他是个资本家,他期望ibm能赚钱,赚大把的钱。但是老沃森又极具洞察力,他深谙企业经营之道,懂得如何让企业在他离去之后仍能保持长盛不衰。
  而这个能“看透人的心思”的人最大的杰作莫过于第一次将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经营的一个主要手段并且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此前的企业管理界,刚刚经历了泰勒倡导的科学管理阶段,也就是把人当作庞大流水线上的螺丝钉去看待,在这样的环境下,各种预先设定的规章制度就是一切。而老沃森则采取了通过文化来控制员工的心从而控制其行为的策略,他所建立的是这样一种文化:每个人都努力工作,非常忠诚,而且能够因为忠诚而得到回报。为了确保文化的统一性,公司甚至规定每个ibm人必须穿着浅黑色西服、白色衬衫、打着素色领带,唱公司歌曲,热忱推销。老沃森还将所有的思想都归结到被称为“基本信条” (basic beliefs)的3项公司准则中:“尊重个人”、“一流服务”以及“追求卓越”。
  尽管小沃森在胆大包天的冒险上要远胜于他的父亲,但他依然认为什么都可以改变,但永远不能改变公司赖以生存的基本信念,“如果组织想迎接不断变化的世界的挑战,就必须做好准备改变所有的一切,除了已经融合在公司生命中的信念,组织中的基本经营哲学是最神圣不可侵犯的”。他本人还在1963年出版了一本名为《一个企业和它的信念》的书。
  人们这样形容几任主要掌舵人的角色:老沃森奠定ibm的基业,小沃森为ibm带入了预见未来的力量,郭士纳在一个变化了的时代把诸如执行、团队精神、竞争概念重新带回了ibm,并重新为ibm建构商业逻辑,而彭明盛则正在重新诠释老沃森时代形成的信念和文化,并将郭士纳开始的革命进行到底。但自始至终,没有一个人宣称将彻底改变这些保持ibm高度一贯性的东西,因为这些一贯性是超越时空的,触及到了人和商业的本性。而他们所要做的,就是在不同时代将这些一贯性引向不同的方向,以便让ibm行驶得更快些。

  超越利润之上的追求
  是什么动力使ibm可以在90多年的时间里保持惊人的一贯性的呢?如果没有赢利,企业所处市场没有竞争力,它还能保持一贯性吗?
  1993年当郭士纳试图进行一系列在老ibm人看来很不舒服的改革时,比如强调市场竞争,强调利润等,他是这样说服他们的:我向大家保证,采取这些措施是为了使ibm重新获得赢利能力。现在,我们没有任何赢利对公司的未来进行再投资。公司已经到了非常危急的时刻,因为如果没有资金对技术、人员和新兴市场进行投入,那么我们每个ibm人都不会有任何前途。赢利能力可以带来稳定,稳定可以带来增长,而增长则可以给大家带来安全和福利,这正是我们所希望的。他的这席话对任何梦想成为伟大的企业而言,都是非常合适的:利润是血液。
  但如果过于强调利润导向,则又可能使公司在未来失去继续造血的功能,企业很难不因此而走向衰竭。而ibm是少有的在短期利润与长期竞争力、技术创新与市场竞争、现实与风险之间取得了平衡的企业,它既能把握住各种大的机会,并始终站在整个产业的最前沿以获取产业领导力,又能保业绩上的稳步增长,一切都遵循着“积累——技术加速——爆发——积累”的过程。
  事实表明,1993的ibm仅一年就损失了80亿美元,而到1997年时,ibm的年利润已经超过100亿美元。这种高速增长一直持续到2001年。这些使ibm有足够的资金实施一系列新的计划。比如,它在软件、芯片、存储、搜索、商业咨询与外包服务等领域正成为领导者。在不久前微软合作伙伴大会上,微软ceo史蒂夫·鲍尔默公开宣称,微软的最大竞争对手不是甲骨文,而是ibm,而且连续把“ibm”说了5遍。
  但是在ibm,利润并非一切。骄傲的ibm人希望自己不但是一个商业机器的一分子,还希望像一个真正的社会精英所做的,成为社会进步的推进者。在ibm,商业利益与社会利益并不矛盾。一方面,ibm让自己的业务直接去解决人类进入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1937年美国通过了工资-时间法案,要求公司记录下员工的工作时间和所支付的工资,而现有机器达不到这个要求,老沃森便鼓励ibm的研发人员找到解决方法,帮助美国政府为全美2600万就业者建立和维护雇佣记录。另一方面,它又努力通过公益活动等方式来承担社会责任,比如在二战期间,ibm公司不仅将所有设施供政府随时调遣,而且还扩大了产品线,生产像勃郎宁自动步枪这样的产品;老沃森甚至将这一时期的名义利润率确定为1%,超过部分设立一个基金,用于帮助ibm公司在战争中伤亡员工的家属,还将所有在军队中效力的雇员列入薪资名册。
  现在,当科技进步越来越与人类的基本需求或愿望密切相关时,ibm甚至试图通过对创新这样的旨在计划未来的领域也引入对社会的关怀。去年,ibm有史以来第一次组织了规模浩大的“全球创新展望”,结果认为,未来创新的重点社会层面包括:技术、标准、人口统计数据、安全/隐私权、经济驱动因素、基础设施、政策、研发、技能和获取/移动性;创新的重点关注领域则涵盖医疗保健、政府及公民、工作和生活,而这三个领域对于提高全球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推进经济发展具有最重要的作用。而探讨的问题包括:开放模式对创新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什么样的因素能够促进创新和新机会的产生;信息技术在这些机会的产生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ibm以及ibm的客户们需要带动何种变革以充分利用这些机会。
  而在最直接的商业行为中,ibm也不再一味强调产品销售,而是希望在帮助广大企业“成就卓越”的过程中,实现ibm的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统一。比如,去年ibm进行了一次全球ceo调查,发现他们最突出的挑战是:收入增长、应变能力和内部挑战,于是ibm便希望能够利用自己在技术和商业两方面的经验来帮助这些ceo们解决这些难题。
  ibm从2001年起开始设立的商业价值研究院就是这方面的一个聚宝盆。该研究院主要是围绕行业和解决方案展开研究,通过将业务和技术融为一体,帮助客户开发创新手段实现随需应变时代的转型。通过它在2005年的活动就可以看出它与过去我们所理解的商业行为有什么差别:通过白皮书、书刊和文章、高层圆桌会议和互联网等渠道将研究院的研究成果发布给客户;通过全新的“ibm行业领航计划”实施研究院对行业的洞察等。
  当然,所有这些最终要实施,你就需要购买ibm的服务,但至少你可以从中对商业得到全新的认识。而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你还可以通过ibm给你带来的商业增值为它的服务付酬。因为郭士纳曾经表示要让互联网和信息网络等资源像水、电或煤气一样是可以通过一张卡一样来进行结算的。
  ibm所做的上述事情中,你已经很难相信它只是一家传统意义上的完全利润导向的公司。它们中的大部分可以用“潜在或长远”商业利润追求来解释,但另外一些是没法在这个层面进行解释的,它们远远超越了商业的追求。吉姆·柯林斯曾经说过的:如果你不知道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和使命是什么,那么只需看当坚持这些价值观和使命有损于公司的经济利益时,它是否仍然坚持它们;如果答案是,那么它们就是。而在ibm的血液中,追求与众不同的精英文化正是所有这些非商业行为的内在动机,这些行为的发生,又强化着这一文化,结果,ibm始终保持着作为全球科技业最优秀人才汇聚地的ibm的吸引力和动力。也正是这些超出利润之上的追求,使ibm可以获得超越时空的凝聚力与勇气,从而成功经历一次次重大的环境与自身困难(比如30年代的大萧条和90年代初的经营困境)。

  将变革进行到底
  随着ibm来自服务的收入达到整个业务的60%,郭士纳世纪变革的“本来面目”开始呈现出来:ibm不再是一家制造业的公司,而是一家服务业的公司;一些调研公司也把ibm从设备制造一栏中删去,而是放到了服务一栏中。问题已经很明显:ibm要么继续用制造业的经营思路去经营服务业务,从而坐等服务业务的萎缩,要么回到制造业的老路,重新加大制造业的比重,要么来一次彻底的变革,将自己打造成一家彻头彻尾的服务公司。
  实际上,在郭士纳时代的后期,ibm又开始面临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增长开始出现后劲不足的局面,而今年第一季度,作为ibm转型主战场的服务业务,无论是收入还是利润都出现了增长放缓,从而使ibm的股价在短短几个月内缩水近1/4,这也是一个证据。而这些问题的根源,除了传统的科技服务业在印度等低成本加入者的竞争外,另外一方面应该归结到组织结构的不适应症以及在经历了郭士纳时代的光辉业绩后文化的休克。
  ibm现任ceo彭明盛显然选择了以变应变——将郭士纳进行了一半的变革进行到底。不同于小沃森当时,现在他必须对ibm的文化、商业逻辑和组织结构进行重新思考——而当时小沃森只需在资金和技术上冒险。他不但重新自下而上地诠释了ibm的基本信条,将其重新诠释为“成就客户、创新为要、诚信负责”,强调了创新、开放等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随需应变”的概念,意图是在“成就”ibm自己的“卓越”的同时,也帮助客户“成就卓越”。
  而商业逻辑显然也迫切需要重新建构:实际上一直到郭士纳时代早期,ibm一直都是遵循着“依靠领先的、ibm拥有独特限制的技术和产品来为客户创造价值,从而实现ibm的增长” 这样的商业逻辑,基本是ibm制造什么,客户就买什么,尤其ibm总是可以推出别人没有、而客户急需的技术时,就可以享受高额垄断利润;而现在,ibm需要建立“帮助客户实现价值,并从客户价值的实现中得到一部分红利”这样的商业逻辑,必须转向客户需要什么,ibm就提供什么,客户的需求弹性越来越小,现有的技术最多是锦上添花性的,如果说客户还有什么急需的,那就是如何运用技术来提高商业业绩,在这样的时代,ibm不再是独此一家(到目前为止,ibm在全球服务市场的份额才刚刚超过10%——也是唯一超过10%的企业,就是市场分散化的一个例证)。不久前ibm将全球服务部门进行分拆,就是为了集中力量做大商业咨询业务——这一利润丰厚的领域是事关ibm未来向服务的商业逻辑转型是否成功的关键,ibm的一系列新业务比如商务改革咨询、商务过程外包等,已经完全不同于过去的制造业务。据说ibm希望未来10年内这块业务将增长到每年500亿美元。
  而同样的问题显然也将考验思科和dell,它们最终能否成为伟大的企业,就取决于它们能否成功经受住这些考验。比如dell自今年1月份以来,其股价已经下跌了7.5%,据说是因为投资者对其现有商业模式能否成功适应市场的转型表示出了担忧。
  在组织结构方面,ibm也经历着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彭明盛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流程已经不再管用,你需要一套更加自下而上、分散的组织结构和决策、执行模式。不久前,它就解散了位于巴黎的欧洲总部,将更多权利下放到本地市场的销售团队,以便使运作更加分散化,从而能够更加专注为特定行业提供服务。他还开始在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印度等东欧和南亚地区大量招募员工,比如,除了在新德里建有公司8个基础实验室之一外,ibm在印度的19个部门还包括位于班加罗尔和pune的软件实验室,班加罗尔的工程r&d中心,5个数据中心(其中两个新近成立)。而在西欧一些成本高昂的发达国家,他则大量解聘员工。而据说,这同时也是他重建商业模式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个模式中,ibm将在成本最低廉的地方完成相关服务解决方案的研发,然后通过遍布全球的高效流通系统分发到客户那里,以期建立一种低成本运营的模式——而过去ibm一直是在高利润的拥有独家专利的设备领域经营,根本不会想到自己有朝一日要像沃尔玛等公司一样去进行以成本为核心的经营模式。
  这一次的转型是如此复杂,以至你很难说ibm什么时候会成功。ibm近一年来在股票市场上的动荡,说明人们始终关心着它的转型进展,需要更多的信心支持。不过,ibm的规模和积累的信誉都能将转型的风险吸纳到最小。就像郭士纳多年前曾经说过的:大,很重要,因为规模就是杠杆,深度和广度都可以容纳更大的投资、更大的风险以及更长久的对未来的投入。这大概是ibm这几个字母最大的价值。不过,成败对ibm似乎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它已经是一家伟大的企业,现在需要做的就是捍卫这一宝贵的血统。

  华为:注定不可能平庸的生存
  做一个不可能的假设:假如华为在几年前那场著名的“电信业的冬天”死去,人们将如何书写它的墓志铭?
  大概是这样的:这家公司因傲慢与固执,将全部赌注押在商用前景不可预测的未来技术3g上,错失唾手可得的小灵通手机带来的巨大商机,现金流无法支撑……
  时间到了2004年,华为在国际市场的顽强拓展以及对3g研发的苦苦坚持已显成效,并成为华为的核心增长点。2005年上半年,华为的总销售额达40亿美元,其中海外销售额24.7亿美元。比数字更有说服力的是,近几个月华为在西欧市场接连斩获大单,被列入英国电信bt总额达100亿英镑的“21世纪网络”的八家供货商名单,这不仅意味着在未来若干年内海外市场的营收业绩都会有一个稳定的支柱,还意味着华为正式跻身思科、西门子、阿尔卡特等国际巨头俱乐部,同场竞技。
  颇为戏剧性的是,小灵通的业务却开始走下坡路,将其作为主要业务支柱的公司开始面临另一个“冬天”。
  因此,对过去那段历史的评述开始有些不同:“这是一家高瞻远瞩的公司,敢于'将鸡蛋放进一个篮子'里的勇气,使得它超越了其他依靠引进生产线、核心元件乃至成品,实现短期高速增长的同侪,通过漫长的高风险的技术积累,凭借实力向通信产业链条的中央靠拢,在国际市场中创造机会。”
  华为难道只因为活到了春暖花开,才得以有幸证明自己的理智与清醒?华为今天的卓越,是偶然的命运成全、化险为夷,还是必然的十年磨剑、功成名就?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回过头来,仔细梳理华为十几年的经历,寻找其从一家深圳的小通信设备代理商,成长为国际主流通信设备供应商的道路中,是否存在某种具有决定性影响的“非一般的”内在因素,使得华为注定不可能平庸地生存。

  任正非:焦虑的“狂妄者”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对于华为的未来思考充满危机感:“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什么叫成功?像日本企业那样,经九死一生还能好好地活着,这才是真正的成功。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
  任正非眼中的华为显然具有两面性,一是成为“世界一流的、领先的通信设备供应商”,第二是“狼来了!”。这两句话似乎是硬币的两面,一面是狂妄,另一面则是焦虑。
  要保持平衡并不容易。作为信仰,任正非毫不怀疑华为终将成为世界一流的通信设备供应商,也不允许华为的员工怀疑,这点被写入了《华为基本法》的第一条。在华为高速发展的时期,“信仰”的建立相对容易,但是危机感却逐渐被高扬的业绩报表冲淡。因此,这段期间,任正非为人们所熟知的言论,几乎都是指戳因业绩发展而产生的飘飘泡沫,批评狠且痛。
  在企业高速发展的时候,他忧心忡忡:舒适和顺境一旦成为习惯,团队在遭遇逆境的时候,能否具有绝地反击的能力和心理素质“没有经过磨难,这是我们最大的弱点。”
  为了随时随地对内部管理进行微调和优化,华为设立了一个管理优化报,专事内部批评。客户提出的意见,华为会组织中研部、中试部全体员工听录音,进行反思,并集结成书,名为《炼狱》。

  “孤注一掷”的专注
  技术型企业的成功与失败,常被归结为为a技术或b技术,3制式或4制式的区别。但真正决定胜负的“杀手锏”却是企业对“技术的态度”:为什么选择研发这种技术?研发技术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为了得到这项技术,我愿意付出什么代价?
  华为非常注重研发,尤其有“孤注一掷”的专注精神——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不给自己退路。
  例如在华为选择wcdma,所需一种特定用途集成芯片(asic)。当时业界尚无任何成熟的asic,某西方公司已经公开宣布几年后将推出asic。于是当时很多声音认为开发风险太大,不如今后直接购买该公司的技术。结果华为仅芯片规划一项,前后累计就投入了40多亿人民币,相当于华为2004年全年的研发预算。
  华为向来不是资源充足的竞争者之一,能够在技术上与国际巨头较量,原因就在于它一贯将技术作为自己晋身“世界一流”的唯一途经,只要这项技术能帮助华为稳稳地再攀上一个台阶,它可以为其他企业所不敢为,将资源集中在一点上,以求突破。这个策略被称为“压强原则”:在成功关键因素和选定的战略生长点上,以超过主要竞争对手的强度配置资源,要么不做,要做,就极大地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重点突破。
  这种态度其来有自,华为初创时,贝尔、nec等国际巨头就已经在中国市场占据了相当的份额,紧随其后的,是中国的几家国有企业。身为民营企业的华为,在各个方面都缺乏优势,唯一的生存途径就是通过研发一些性价比不错的细分产品,获取市场机会。
  在任正非眼里,真正的核心技术不是“寻找机会、抓住机会”的技术,而是“创造机会、引导消费”的技术。1997年圣诞节前,他访问了ibm公司、惠普公司和贝尔实验室,回国后,将中美两国高科技企业在技术开发上的本质区别总结为:“他们”靠研发创造机会,而“我们”是在机会已经出现后,抓住了机会而已。要想成为“他们”,就要尽快完成从技术跟进到技术创新的转变。
  港湾网络的李一男曾在华为负责研发,他更倾向从2g做起,慢慢建立基础上3g。但是华为最终选择了跳跃。华为负责3g研发的高级副总裁陈朝晖认为这个选择与当时的产业背景有很大关系,在2g时代,中国企业一无所有的时候,国外企业就已经把标准确定,地盘瓜分得差不多了。所以,2g时代华为只是一个追随者,追得很辛苦,5%、6%的市场份额维持生存。“而3g,华为和国外厂商是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是争取做领跑者的机会。华为做3g的理念就是做全世界前三位的端到端的设备商。”
  走过2002年的困境后,华为的研发体系开始懂得如何“做正确的事,并且正确地做事”华为的一位副总裁这样描述他心目中理想的研发状态:“技术不因某个人的存在而存在,而是通过组织存在。”这一系列改变的目的并不在于向现实妥协、改变目标,而只是争取把步子走得稳一些。
  以这种分块进攻、一举突围的方式,华为就像一支锐利的小股武装力量,将地图划分为若干小块,然后极有耐心地逐个击破。十多年后,强大的敌手站在地图前,却突然发现大片区域已经插上了华为的小旗。

  华为基本法:价值观的价值
  中国并不乏着意研发、技术领先的公司,初创期研发投入比例远超10%的公司也屡见不鲜,成长为世界级企业却不多,独有华为。为什么是华为?
  华为的技术研发为什么能够与企业长期发展的目标如此契合,在背后起作用的是华为对商业价值的根本认知。
  在《华为基本法》中,有两条隐含相关的条款:
  第十一条 我们将按照我们的事业可持续成长的要求,设立每个时期的合理的利润率和利润目标,而不单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第十二条 我们进入新的成长领域,应当有利于提升公司的核心技术水平,有利于发挥公司资源的综合优势,有利于带动公司的整体扩张。只有当我们看准了时机和有了新的构想,确信能够在该领域中对顾客作出与众不同的贡献时,才进入市场广阔的相关新领域。
  这两条也可以翻译为:只有当一件事仅有华为能够做到,其他人都无法做到或无法做得那么好,而且这件事可以为“人类的沟通”带来进一步的贡献,华为才会去做。由于为人们带来价值,华为也必将从中获得合理的收益。在这种良性的螺旋上升过程中,华为将逐渐接近“世界一流的、领先的通信设备供应商”的目标。
  而技术,正是推动华为实现这一螺旋上升的主动力。肯德基可以靠经营模式取胜,全聚德可以靠文化取胜,但在通讯设备产业没有第二条路,拥有领先的核心技术是唯一的晋身之阶。
  很多企业的使命描述中,喜欢使用“国内最大的……”这样的句式,在经营过程中,这个使命很轻易地就会转换成“规模最大的……”、“利润最大的……”,至于是最大的什么并不重要了。一些企业家将之很中国文化地概括为“第一阶段挣钱,第二阶段做事,第三阶段做人。”在这样的解释下,一些企业始终感到资金不足,到处找机会挣快钱,反过来始终不抱持长久做事的心态,难免做什么都不长久。恶性循环,什么挣钱干什么的原始积累风格在这些企业身上无限期延长。
  而华为最受质疑的一个商业决策——弃小灵通而选3g,背后也可清晰地看到这种价值观的影响。华为是国内最早拥有小灵通技术储备的公司,和京瓷的合作也在讨论当中,但最终,华为还是放弃了这项产品。华为对当初做这个决定的解释是:“我们认为小灵通的技术基础没有太多生命力,如果我们投资了,却不能真正地创造客户价值,这样的产品不能持续发展,我们无法保护投资。”
  这就是华为“不走向利润最多的地方,而是走向能够提供最大贡献的地方”的成长导向。
  将企业存在的唯一意义,固执地附着在自己的产品上,任正非对商业的理解罕见的简单。
  几年前,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带领一个机构投资团队到深圳华为总部,任正非只派了负责研发的常务副总裁接待。事后罗奇说:“他拒绝的可是一个3万亿美元的团队。”
  但在客户沟通的研讨会上,任正非会守在门口,给每个客户递名片,自我介绍“我是华为的,我姓任”。任正非的回答是:“如果是客户,最小的我都会见。我是卖机器的,就要找到买机器的人呀!”
  在他的逻辑中,好企业,就是要以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为更多用户提供客户价值。利润也好,企业净值也好,都必须服务于这个第一目标。
  从华为涉足的六大产品线来看,从固网、光网络、综合接入到宽带等多类产品都跻身世界前五位,技术领先的背后,是华为的价值观挥舞着指挥棒。要做就做好,如果华为做不做这个产品对于用户来说没任何区别,倒不如不做。
  这种商业理念在一些人看来也许有点过时,但是如果山姆·沃顿在世,一定深表赞同。有位管理专家在研究上世纪70年代,沃尔玛凭什么超越当时的零售巨头西尔斯时,诧异地发现,两者相比,西尔斯的技术投入更多、更有经验、为固定资产支付的资金最少、品牌更响亮、地理位置更好、人力资源也更充足。经过研究,他把原因归结为:由律师和投资人士经营的西尔斯在为华尔街服务,而由普通商人经营的沃尔玛才懂得如何真正为大众服务。

  国际化炼狱:走向“卓越”的转折点
  华为国际化的意义远不只是财务报表上数十亿美元的销售数字,或一个在国内市场成长放缓之时出现的新增长点,而是意味着华为进入了“主流通信设备商俱乐部”。
  是什么将华为推上了这个平台?这个决定性的时刻发生在何时?
  是得益于华为与西门子、nec、3com成功合作借船出海?是思科以知识产权官司打压,反而意外向客户证实华为的技术实力?是海外3g市场突然启动带来了巨大机会?还是该追溯到华为三年徘徊在200亿,在寒冬磨练了自身,经历过风雨就该见彩虹?
  真正决定了华为与其它觊觎海外市场却不得门而入的企业不同命运的原因,也许要向前追溯更久一些。
  1996年,华为决定走出国门,当时鉴于自己“出身贫寒”,计划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这个阶段的目标基本定在南美、非洲、俄罗斯等新兴市场,销售人员下了飞机连客户在哪里都不知道。“零的纪录”足足保持了3年,直到1999年,华为才在也门和老挝赢得了正式的招标项目。
  除了华为对他们的陌生,这些国家对中国的陌生也构成了巨大的障碍。华为主管芯片开发的高级副总裁何庭波打了个比方:“我们就相当于秋菊进城,如果卖土特产还可以,如果秋菊改卖手机,城里人就很难接受了。”为了说服他们中国人也会做芯片,华为通过在当地开试验局,获得对方的信任,并专门开辟了一条“新丝绸之路”,邀请客户来中国看看应用的情况,眼见为实。
  在全然陌生的国家,面对陌生人们的轻忽,以不熟练的语言努力说服对方,这样的情况不仅尴尬,而且必定充满挫折感。华为的销售人员保持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想法:一方面他们坚信华为要成为世界领先的企业,必然要将产品卖到全球,另一方面,他们也知道,即使是一个埃塞俄比亚的客户,也将是一场漫长的攻坚战。
  在海外市场门外无限期地等待着被接受,这样的时间比等待新技术成熟更加难熬,更容易令人失去耐心。幸而,华为顽强地挺过了这个痛苦的时期。
  在进入新兴市场之后,通信设施近乎空白的拉美、非洲国家为华为带来了大把现金,但华为已经把目标转向欧美市场。虽然性价比是中国企业国际化中难以回避的竞争方式,但是华为要想进军欧美市场,就必须摆脱“廉价代用品”的形象。欧美高端运营商的需求主要在于网络转型,对产品价格不太敏感,需要的是高质量,长期优质的服务。此时,除了顽强和真诚的态度,华为在技术研发上的优势,以及在国内市场与国际巨头竞争中学到的国际规则,开始助推华为的海外市场巨轮越转越快。
  为了在国际标准与专利方面争取话语权,华为参加了40多个国际通讯组织和标准的组织,在一些组织中担任副主席的位置。3g方面的专利申请了2000多项,其中wcdma方面的基础专利,华为占了5%。正是由于在技术保护和文档规范方面根基扎实,当思科起诉华为侵权时,华为才有足够的过程文档与工程技术能力支持对涉及的知识产权进行全面整理,证实自身的清白。
  赢得荷兰telfort 3g项目的原因之一,就是华为提供的分布式基站解决方案,可以利用办公墙面等设备布设基站,解决了运营商网络布点空间狭窄的难题。这是由于华为经历过架设环境最复杂的城市香港的考验。华为的工程师曾经扛着基站去香港,却发现连电梯都进不去,寸土寸金的香港,让华为的工程师学会了充分利用狭窄复杂环境的能力。
  英国电信(bt)接受华为进入8家供应商短名单前,进行了长达十几个月的考察,进行了12个纬度的认证:包括公司管理、质量控制、交付能力、环境、品质控制、人力资源、客户满意度、财务等等。经过重重考核,这家老牌的英国企业终于确信,华为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幸运,而是由体系保证的,可预见,可重复,可持续。
  之所以称国际化的“炼狱”是因为华为忍受了三年“零纪录”的耻辱,耐心地以时间和产品本身证实自己;幸运从思科的诉讼中脱身,得益于对技术研发处处以“国际惯例”和“尊重知识产权”为自我要求。市场上没有永远的幸运儿,华为在海外市场的“好运气”,向前追溯,都能找到必然的根源。十年前,华为进军海外的冲动不是源于“世界级企业的虚名”,也不是国内市场波动下的“临时战术”,而是单纯地信仰“做个世界通信企业”就要跟全世界的人做好生意。一切的幸运都应得益于这一念之差。

  我们离“伟大”有多远?
  纵观商业的发展史,我们就会发现,企业或者企业家真正的伟大,实质上是深深地融入对商业逻辑底线的遵从。企业一时一事的成功,并不能说明它的持续。如果站在这样的角度来反观中国今天的商业界,我们的心情也许就不是那么畅快了。如果我们的企业家在基本的逻辑底线和产业底线上,将那些成功的光环拿掉,那么你将会发现另外的一重真相:从战略层面看,中国企业这二十多年的成长,在业绩上令人欣慰,但在“道理”上并不乐观。这让我们对那些大名鼎鼎的企业总是抱有某种担心,昨天还是风光无限,今天就可能成明日黄花。这种现象太多之后,我们就要问:哪家企业能够让我们放心一点?让我们看到一丝丝百年老店的“持续基因”?
  我们这样思考之后也就会发现,中国企业二十年成功的地方在于懂得市场,懂得了为市场而竞争。但我们的问题是:第一,不懂什么是真正的客户价值,中国的客户仍然处于感性时代;第二,中国的企业缺乏做“伟大组织”的基因,即员工的独立人格与职业化,这也就是我经常在讲的执行启蒙,或者叫商业人格启蒙。所以,这一代企业从整体上处于蜕变时期,他们的痛苦源于过去的成功经验基本上在未来用不上,而大环境并没有提供支持他们变革的理论与市场环境,中国优秀企业仍然沉浸在抓住机会的成功模式之中。

  什么是真正的客户价值
  面对商业竞争的全球化,中国企业一直有一个痛,一个难以言表的痛,那就是所谓的核心技术。我觉得中国企业今天最需要的,可能不是什么核心技术,而是对消费者源于内心的敬畏与尊重。如果我们“不怕”消费者,而是想通过些什么谋略或技术搞定消费者,那最后被搞定的一定是我们自己。
  技术救国的追求值得尊敬,但技术救国的路线注定走不通,原因很简单,技术并不能为消费者创造价值。那些对技术痴迷的企业,本质上无非是想拥有“核武器”来一荡江湖。这种思维的背后本身就是一种依赖思维:没有能力持续地为消费者提供价值,就企图去找到核心技术来控制市场甚至消费者。
  我们往往寄希望于那些优秀企业,希望他们能够以核心技术再现“中国奇迹”。但我们也许没有注意到一个基本的事实或逻辑:既然技术能够救你,那技术也能够毁灭你。ibm的大型机技术不可一世,但却带来了九十年代头三年的持续亏损。消费电子技术是索尼冲进500强的独门绝技,但近年来拖累索尼亏损的却正是消费电子。相反的是,可口可乐几十年来,就是那么几种产品,宝洁的海飞丝也已经卖了三十多年,麦当劳更是将汉堡卖向全世界,但你会觉得他们过时,担心他们没有核心技术,会担心他们会打价格战吗?核心技术是结果,而不是我们的追求,你拥有核心技术,是因为消费者需要核心技术。这种逻辑关系搞不清楚,就会走向反面。戴尔是因为核心技术成功的吗?沃尔玛是因为核心技术成功的吗?
  市场竞争中要的是成功,而成功来自于消费者价值,这是戴尔与沃尔玛这类新兴公司的成功,给予我们的最新答案。中国的优秀公司应当回到竞争的原点:对消费者的敬畏与尊重。
  所有世界级公司都是在致力于与消费者一起成长,甚至帮助消费者更加理性和成熟,一个成熟的充分竞争的市场,是优秀公司之所以优秀的源泉。由此,我们看到所有世界级公司的优异业绩,都是在价值链上精耕细作的结果。这就是战略,赢利是由持续地为消费者创造价值产生的,而不是用营销招术打晕消费者产生的。当企业在竞争的时候,不是用某一点,而是用整个流程形成一个系统,在为消费者提供价值。
  但是,在中国大量的企业营销案例中,我们看到的就是利用消费者的无知或不成熟谋求暴利。真正的营销要从源头出发:你能够为客户提供什么样的价值?这就是战略:你懂得哪些价值对客户和对你都重要,你同时更要懂得哪些价值对客户很重要,但对你却不重要。战略首先是放弃,如果真是这样,市场上就会出现由若干“特色公司”组成的竞争格局。比如,世界汽车市场有丰田,福特,通用这批做中档车优秀的公司,也有专注做高档的奔驰,宝马,沃尔沃,还有做低端市场的现代,大宇,马自达等等。营销作为企业价值链的一部分,如果不为战略服务,那么所有短期的赢利,都可能因为战略性失误得不偿失。这样的企业,也将难以持续生存。

  解决“大企业问题”
  探讨中国企业向世界级企业靠拢,我们就要回归到最本质的问题上来。最本质的问题是什么?我觉得是中国企业靠什么方式解决“大企业问题”。所谓大企业问题,就是那些只存在于大企业身上,而不会发生在小企业身上的问题。从全球范围看,“大企业问题”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它的大,第二个是它的强。
  由于大,它的增长就不能再是机会型的,而将是战略型的。比如沃尔玛年销售额两千多亿美元,它要增长10%就是两百多亿美元。哪里有一个两百多亿的机会供你抓住?所以,沃尔玛的近十年来的增长就不再是捕获增长的机会,而是聚焦客户关系的改进,聚焦采购链和供应链系统的整合,聚焦于经营方式的变革与创新!
  大不一定强,但不大注定不强。大企业之所以强,是因为它能建立起做强的机制。没有做强的机制,大就不会强。如果从战略性的增长来看中国企业的大,从文化模式来看中国企业的强,我个人对目前中国企业的未来是不乐观的。大源于战略,强源于执行。我们目前的现状是,在战略上,中国最优秀的一批企业仍然热衷于机会而不是战略性的增长。而在执行上,我们看到的是,优秀企业的成功大都源于英雄式领导的推动,在这些成功背后我们几乎看不到太多可以复制或学习的经验模式。
  所以,中国企业面临的其实是一个战略与执行的双重困境。当然,这些困境很大程度与我们的环境有关,计划与市场的双轨制造就了企业家的权谋能力,而中国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使我们的企业习惯于捕捉机会,习惯于谋取特殊资源“做大做强”。既然战略是这样一种机会或资源战略,那么执行也就自然地等同于领导指示的“贯彻”——而不是基于组织、制度与文化的执行。柳传志的九字真言“定战略,建班子,带队伍”中,战略与班子都是可以因地制宜的,只有“带”才是中国这一批优秀企业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这也是柳传志多次表明联想培养的是事业经理人,而不是“职业经理人”的道理。
  突破困境对中国企业家的确是共同面临的问题,这种共同点我归结成两句话:第一句是,中国独特的经济环境造就了伟大的企业家,企业家的伟大导致企业缺乏组织能力。第二句是,中国独特的文化造就了员工的聪明或“善变”,从而导致企业的权谋文化。从文化传统上讲,中国企业真正最大的问题,是人们没有学会被领导,而是一味地迁就权力,其后果就是导致人性对权力的放纵,结果企业就演化成了权谋组织。被领导的人会想,你比我强无非是你经验多一点,你有更多的资源,一旦我有了经验,就可以离你而去,自创门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哪有真正的团队,哪有伟大的组织和公司?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世界级公司强调的是以原则为中心的领导,强调建立一个从计划到业绩的系统能力。在这个系统中,是团队而不是个人成为企业核心能力的核心支撑。

  什么是伟大组织的基因
  中国企业和世界级企业最大的差别在于,我们对公司进行控制是由人来完成,而不是通过制度与流程系统完成的。这种情况最大的危害在于,企业短期内可能在量上获得扩张,但却不能获得质的提升。首先,这些公司完全是利润导向,公司一大内部就相互间争夺资源,而不是共享资源,结果公司就成了一个没有战略的游击队。其次,能力管理的风险是很大的,依靠能人来管理,公司领导者必须成天考虑如何安抚这些人,否则这些人就可能另立山头,离公司而去。第三,能力是不可能培养出员工的职业感的,因为只有按照流程、按照程序办事才会有职业感。伊梅尔特曾经劝告中国企业家,不要把精力放在制造明星企业家上,而要把精力放在制造优秀员工上。
  世界级企业的管控恰恰相反,即便是某一个能人或某一块业务出问题了,公司的组织能力与文化并没有由此衰落,这就是世界那么优秀公司即便业绩有问题的时候,也很难倒下的原因:其基本制度已经构筑完毕,并且表现出强大的不依赖任何人的制度执行力!比如人力资源,从招聘到培训,到拔的流程中,每个人都会有非常明确的预期,每个人都非常清楚做什么会得到嘉奖,做什么会受到惩罚,这样培养出来的是人的职业精神。
  世界级企业的做法是,以员工为本,在长周期中,把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发展统一起来。他们懂得,企业的持续发展最后一定体现为员工能力的持续。所以他们特别强调所谓的预期管理,即通过投资员工的未来,公司获得自己的未来。中国不少企业存在的问题就是只注重短期效果,注重人的短期业绩而不太注重能力的发展,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大多是典型的“业绩导向”。当你从企业家那里得到的是短期评价的时候,你就会选择短期行为,而你的短期行为又会促使企业家用更短视的方式评价你,这就使企业家和员工的眼界越来越短视,最后陷入恶性循环。很多人埋怨中国没有建立起职业道德体系,殊不知在目光短视,没有长远预期的商业环境中,是很难建立起职业道德系统的!
  中国文化本质上就是一个农业文化,农业文化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原则”。其实也不难理解,看天吃饭,听天由命,被天气摆布的人怎么会有原则?由于没有原则,所以“有用就是好的,没用就是不好的”,这就是权谋文化的起源。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相当一批优秀企业,做到很大之后就注定要出问题的原因。表面上我们是在做商人,其实我们是农民式的商人,骨子里并没有现代商人的东西,比如独立人格,比如规则高于一切。
  在未来几十年,我认为中国企业的历史使命将是商业理性启蒙,即正视我们每个人骨子里的农民思想,在中国建立起拥有独立人格的商业文化,从依附于政权和土地的农民,转化为拥有独立人格的职业商人。
  从这个角度看张瑞敏在海尔推行sbu的努力,我们就会发现这种努力的突破价值:张瑞敏想用利益机制来做企业,这无疑是一种创新性的努力,但他可能没有想到,在中国文化的权谋背景下,员工应对sbu机制必定是权谋性的,如果内心没有“信以为真”,那么所有的利益都将是权谋。sbu可以获得很好的效果,但 sbu的效果绝不可能持久。以人为本,在公司建立起对商业规律和基本原则“信以为真”的文化,是中国企业的当务之急。
  在经营企业的道路上,我们正在经历一场“执行启蒙运动”。就像万科王石所讲的那样,“你以为我不懂权谋?你以为我不会玩这套游戏?不是不会是不愿!”在中国建立起拥有独立人格的商业文化,这才是中国企业走向伟大的希望。

2007-03-22

这一天对我很有意义。
No1:这是我三十岁的阳历生日。从此我不再是二十几岁的人了,岁月催人,一瞬间就到三十,十几岁,二十几岁的生活还历历在目,刚刚毕业意气风发的时光还清晰犹如昨日,转眼就进入而立之年。回想这些年的努力,自己觉得不再后悔,我已经尽了我最大的努力在成长,如果再有机会重新长大,我也还是这样努力,也未必会比现在做的更好。但是对于毕业七年多以来的总结,一句话就可以概括:我很努力,尽力做到最好。至于结果,却往往不是最好,甚至连中有时都没有,呵呵。或者这就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写照。
No2:我在经历了一个循环后,终于又回到了起点。原本从先前一家公司出来是想自己用心经营自己的公司,然而因经验不足以失败告终。于是转而寻求到外资企业的机会,努力争取到的机会又因为Headcount原因而消逝。直至今天,又有机会和朋友一起努力经营一个小小的公司。整个过程历时九个月左右,犹如在原本直线前进的职业规划上的某个点增加了一个圆环,顺着这个点进入,沿着圆绕圈,最终又绕到这个点出来,再继续前进。现在来回忆这段时光,就感觉像一出戏,不停的变幻着,所不同的就是,演戏的是我自己,看的人也是我自己。这段体验对我来说可是受益非浅。

我现在更加能体会《周易》的“变易”原理了,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不知道谁说的这句话,他一定也是对此深有体会。所以,南怀瑾在他的著作里说到:最高层次的人是领导变化:能将劣势转为优势;次之为识别变化:可以在变化来临识别它,从而尽量避免对自己不利因数;再次之就是跟随变化:就是变化已经发生,只能被动跟随变化而做出反应,往往身不由己。

这或许也是我这段经历给我财富之一吧。
我还要感谢两个人:
第一个是我老婆,我一定是最幸运的,因为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她和我默默一起承担所有的困难,帮我分担压力,我真的很爱很爱她。
第二个是徐建华,谢谢你的引见,虽然当时你引见我和LEO见面并没有达成什么结果,但是这次的机会却和那次见面有必然联系,我还要谢谢你在我这段时间里的鼓励,虽然加起来也就两句话,(^_^)。
我的生活又回到原来计划的轨道上了,只是挑战更多些,但是我喜欢。

The second lesson

I'd thought I would speak more, but the fact is I speak less than what I spoke in the first lesson. Everybody wanted to speak for training theirs skills while the opportunity was coming at that time. The activist one was a boy who comes from the University. He was so exciting that he spoke Chinese to our teach, Daniel, which just knows a few of Chinese words.
The another reason is that I know a little about the topic, Energy, such as solar power, wind power, and so on. I did know a lot about software,(^_^) because it is my career. (B.S.)
I gonna have a lesson tonight,It must be interesting again.

The first lesson

It is first time to learn english in L-E-C.

The teacher is Daniel Kariger, Who comes from NewYork, American. It is really interesting of Daniel's course. He is a good talker. Daniel is working for AT&T in the day and teaches the course in the night. He has been shanghai for five years.

Every student comes here for different purpose. Some of them come to improve their english skill for going abroad. some of others come here because they want to communicate with their colleague smoothly in english.

Daniel told us a story about the head of fish. he said:" Somebody said the person will be smart if he/she eat the head of fish, but i want to ask a question? if the fish is so smart, why are they caught by people. if they are not, the people who eat the head of fish should not be smart."

I never know about this story until I ask my wife at night. She says there are those who believe it is true in Ningbo, I am sure it is also in Shanghai.

It is exciting, and I feel a little nerous in the first lesson. I are going to speak more next time.

wanna go to learn english


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这块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或称“短板效应”)。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换掉短板或将短板加长才成。人们把这一规律总结为“木桶原理”,获“木桶定律”,又称 “短板理论”。

最近的经历让我对这个理论有所体会。英语成为我这次职业规划中的角色变迁里的一块短板。按照原来计划,是准备从PM变迁为Specialist的。然而,每次Interview时候,都是被英语口语这一关挡住去路。埃森哲的Interviewer曾经告诉过我这点的,英语技能是唯一的问题。这可算是木桶理论的实际应用了,呵呵。

虽然这次转变事件中短板不止这一块,比如Opportunity也是其中之一。但是我能掌握,并控制从而可以弥补的,目前看来就是这一块。所以我打算上英语培训课程了(不过似乎价格都不低)。这样可以修补下我的那块短板。

Preparation can only take you so far, after that, you gotta take a few leaps of faith. ---《Prison Break》
==============
续:
这两天了解了下培训价格,简直是在抢钱啊.
EnglishFirst:半年(3个LEVEL) 11500 , 一年 14500,摆明了要你读一年,把读半年的价格定的非常高. 两年前这个价格还是每个LEVEL 1400左右.
WallStreetEnglish:一年24000左右.
看来这个培训好吓人啊.赚的钱还不够给它,呵呵.
--2007/03/07 by James
==============
再续:
昨天去乐宁口语了解了情况,一个多元口语2480,两个月.算起来比EF还贵些,比WallStreet便宜些,但是优势是可以一个级别一个级别读。考虑到我只是需要说英语的环境保持高频率说,所以目前这个看来比较合适。
-- 2007/03/08 by James
==============
再再续:
看到了一个关于韦博和昂立培训的帖。
看来,这些培训都不会适合我了。
-- 2007/03/08 by James
总结:
看来所有的培训机构虽然侧重点不一样,但是对于提高英语水平,很大程度上还是要靠自己在课外的努力。课堂上是给你提供了说话的氛围和环境。从这个角度来说,目前我去乐宁就可以满足要求了。另外,我对EF还是蛮有好感,可能得益于我的几位老师,他们都很Kind。但是我当时上课在课余用功不足,所以,虽然对口语有不少提高,但是还是没有更好的利用这些机会。直到现在在努力学习才发现,原来可以学的更好,呵呵。希望这次能收获多一点。

Some articles about interview

It is some aticles about interview, I collected them from internet .

The First One:
----------------
Q: Can you sell yourself in two minutes? Go for it. (你能在两分钟內自我推荐吗?大胆试试吧!)
A: With my qualifications and experience, I feel I am hardworking, responsible and diligent in any project I undertake. Your organization could benefit from my analytical and interpersonal skills.(依我的资格和经验,我觉得我对所从事的每一个项目都很努力、负责、勤勉。我的分析能力和与人相处的技巧,对贵单位必有价值。)

Q:Give me a summary of your current job description. (对你目前的工作,能否做个概括的说明。)
A:I have been working as a computer programmer for five years. To be specific, I do system analysis, trouble shooting and provide software support. (我干了五年的电脑程序员。具体地说,我做系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软件供应方面的支持。)

Q:Why did you leave your last job?(你为什么离职呢?)
A: Well, I am hoping to get an offer of a better position. If opportunity knocks, I will take it.(我希望能获得一份更好的工作,如果机会来临,我会抓住。)
A:I feel I have reached the "glass ceiling" in my current job. / I feel there is no opportunity for advancement. (我觉得目前的工作,已经达到顶峰,即沒有升迁机会。)

Q:How do you rate yourself as a professional?(你如何评估自己是位专业人员呢?)
A: With my strong academic background, I am capable and competent. (凭借我良好的学术背景,我可以胜任自己的工作,而且我认为自己很有竞争力。)
A:With my teaching experience, I am confident that I can relate to students very well. (依我的教学经验,我相信能与学生相处的很好。)

Q: What contribution did you make to your current (previous) organization?(你对目前/从前的工作单位有何贡献?)
A: I have finished three new projects, and I am sure I can apply my experience to this position. (我已经完成三个新项目,我相信我能将我的经验用在这份工作上。)

Q:What do you think you are worth to us?(你怎么认为你对我们有价值呢?)
A:I feel I can make some positive contributions to your company in the future. (我觉得我对贵公司能做些积极性的贡献。)

Q:What make you think you would be a success in this position? (你如何知道你能胜任这份工作?)
A:My graduate school training combined with my internship should qualify me for this particular job. I am sure I will be successful. (我在研究所的训练,加上实习工作,使我适合这份工作。我相信我能成功。)

Q:Are you a multi-tasked individual?(你是一位可以同时承担数项工作的人吗?) or Do you work well under stress or pressure?(你能承受工作上的压力吗?)
A:Yes, I think so.
A:The trait is needed in my current(or previous) position and I know I can handle it well. (这种特点就是我目前(先前)工作所需要的,我知道我能应付自如。)

Q:What provide you with a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什么会让你有成就感?)
A:Doing my best job for your company. (为贵公司竭力效劳。)
A:Finishing a project to the best of my ability. (尽我所能,完成一个项目。)

Q:If you had a lot of money to donate, where would you donate it to?Why?(假如你有很多钱可以捐赠,你会捐给什么单位?为什么?)
A:I would donate it to the medical research because I want to do something to help others. (我会捐给医药研究,因为我要为他人做点事。)
A:I prefer to donate it to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我乐意捐给教育机构。)

Q:What is most important in your life right now?(眼下你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A:To get a job in my field is most important to me. (对我来说,能在这个领域找到工作是最重要的。)
A:To secure employment hopefully with your company. (希望能在贵公司任职对我来说最重要。)
 
Q:What current issues concern you the most?(目前什么事是你最关心的?)
A:The general state of our economy and the impact of China' entry to WTO on our industry. (目前中国经济的总体情況以及中国入世对我们行业的影响。)

Q: How long would you like to stay with this company?(你会在本公司服务多久呢?)
A: I will stay as long as I can continue to learn and to grow in my field. (只要我能在我的行业力继续学习和长进,我就会留在这里。)

Q:Could you project what you would like to be doing five years from now?(你能预料五年后你会做什么吗?)
A:As I have some administrative experience in my last job, I may use my organizational and planning skills in the future. (我在上一个工作中积累了一些行政经验,我将来也许要运用我组织和计划上的经验和技巧。)
A:I hope to demonstrate my ability and talents in my field adequately. (我希望能充分展示我在这个行业的能力和智慧。)
A:Perhaps, an opportunity at a management position would be exciting.(也许有机会,我将会从事管理工作。) 如果不愿正面回答,也可以说: It would be premature for me to predict this. (现在对此问题的预测,尚嫌过早。) 甚至还可以打趣的说: Hypothetically speaking, I might be able to do your current job as a director.(或 CEO 或 president)((说不定,我也能做你现在主任的工作呢!)

Q: What range of pay-scale are you interested in?(你喜欢那一种薪水层次标准?)
A: Money is important, but the responsibility that goes along with this job is what interests me the most. (薪水固然重要,但这工作伴随而来的责任更吸引我。)
A: 假如你有家眷,可以说: To be frank and open with you, I like this job, but I have a family to support. (坦白地说,我喜欢这份工作,不过我必须要负担我的家庭。)

Q:What is your strongest trait(s)?(你个性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A:Helpfulness and caring.(乐于助人和关心他人。)
A:Adaptability and sense of humor.(适应能力和幽默感。)
A:Cheerfulness and friendliness.(乐观和友爱。)

Q: How would your friends or colleagues describe you?(你的朋友或同事怎样形容你?)
A: (pause a few seconds) (稍等几秒钟再答,表示慎重考虑。) They say Mr. Chen is an honest, hardworking and responsible man who deeply cares for his family and friends. (他们说陈先生是位诚实、工作努力,负责任的人,他对家庭和朋友都很关心。)
A:They say Mr. Chen is a friendly, sensitive, caring and determined person. (他们说陈先生是位很友好、敏感、关心他人和有决心的人。)

Q:What personality traits do you admire?(你欣赏哪种性格的人?)
A: (I admire a person who is)honest, flexible and easy-going. (诚实、不死板而且容易相处的人。)
A: (I like) people who possess the "can do" spirit. (有"实际行动"的人。)

Q:What leadership qualities did you develop as an administrative personnel?(作为行政人员,你有什么样的领导才能?)
A:I feel that learning how to motivate people and to work together as a team will be the major goal of my leadership. (我觉得学习如何把人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及如何配合协同的团队精神,是我行政工作的主要目标。)
A:I have refined my management style by using an open-door policy. (我以开放式的政策,改进我的行政管理方式。)

Q:How do you normally handle criticism?(你通常如何处理別人的批评?)
A:Silence is golden. Just don't say anything; otherwise the situation could become worse. I do, however, accept constructive criticism. (沈默是金。不必说什么,否则情况更糟,不过我会接受建设性的批评。)
A:When we cool off, we will discuss it later. (我会等大家冷靜下来再讨论。)

Q: What do you find frustrating in a work situation?(在工作中,什么事令你不高兴?)
A: Sometimes, the narrow-minded people make me frustrated. (胸襟狭窄的人,有时使我泄气。)
A:Minds that are not receptive to new ideas. (不能接受新思想的那些取。)

Q:How do you handle your conflict with your colleagues in your work? (你如何处理与同事在工作中的意见不和?)
A:I will try to present my ideas in a more clear and civilized manner in order to get my points across. (我要以更清楚文明的方式,提出我的看法,使对方了解我的观点。)

Q:How do you handle your failure?(你怎样对待自己的失敗?)
A: None of us was born "perfect". I am sure I will be given a second chance to correct my mistake. (我们大家生来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我相信我有第二个机会改正我的错误。)


The Second One:
-------------------
About your college and Specialty
  A: What university do you attend?
  B: I attend Zhongshan University.
  A: When will you graduate from the university?
  B: I will graduate this coming July.
  A: Are you going to receive any degree?
  B: Yes, I will receive a degree of Bachelor of Business Adminstration.
  A: Please tell me about the courses you've completed at university.
  B: I've completed Marketing Principles, Sales Management, Distribution Theory, Economics, Accounting, Statistics, Psychology, Business English and so on.
  A: What is your favorite course?
  B: My favorite course is Cost Accounting.

About your academic records
  A: What university do you attend?   
  B: I attend Zhongshan University.
  A: When will you graduate from the university?
  B: I will graduate this coming July.
  A: Are you going to receive any degree?
  B: Yes, I will receive a degree of Bachelor of Business Adminstration.
  A: Please tell me about the courses you've completed at university.
  B: I've completed Marketing Principles, Sales Management, Distribution Theory, Economics, Accounting, Statistics, Psychology, Business English and so on.
  A: What is your favorite course?
  B: My favorite course is Cost Accounting.

About your student life
  A: Are you a student leader at college?
  B: Yes. I've served as the monitor of our class for two years.
  A: Have you got any honors or rewards in your university days?
  B: Yes. I've been on the honor roll for three academic years.
  A: Have you been involved in any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t college?
  B: Yes. I've been on the college basketball team.
  A: What sports do you usually take part in at college?
  B: I sometimes play table tennis and sometimes play basketball.
  A: Is there anything you regret not having done or would like to have done differently at college?
  B: I've spent so much time on club activities during the four years. However, I've never missed any of my classes. But I think my academic records would have been much better if I had put more time and energy into studying, looking back on it.
  A: Is there any teacher who impresses you very deeply during your student life?
  B: Yes. Our maths professor has left a deep impression on me. In class, he is responsible in teaching and very strict with us students. But out of class, he treats us on his own sons and daughters. We all like him very much.

About your reasons for application
  A: Why are you interested in working with this company?
  B: I am interested in working with your company because I know yours is one of the largest computer companies in our country (porvince, city). My major in the university is computer programming, so I wish to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apply my knowledge here.
  A: Do you choose this company on account of high pay (or remuneration)?
  B: No, not only for high pay (remuneration), but also for a good working environment. As far as I know, working in a Sino-foreign joint venture calls for punctuality and responsibility. It is such a working environment that I am looking for.
  A: Have you applied for a similiar post to any other company?
  B: Yes, I've also applied to Global Huada Company Ltd. -- a Sina-American joint venture, in case I may not be accepted here.
  A: What is the result of your application to that company?
  B: They've turned me down.
  A: What's the reason why you failed to get the post?
  B: My domicile isn't in this city and they needed a local resident. That's the sole reason for my failure to get the post.
  A: If you are employed by both companies, whose offer will you accept?
  B: Needless to say, my first choice is your company.

Summary of the year 2006

Today is the last day before the Lunar Spring Festival.
Looking back the way I have come this year, the first one comes into my mind is the word, discouragement.
I do achieve none of my goals. The cooperation was stopped while I did just quit my job and prepare for devoting myself to our company. The headcount was canceled while I had passed the interview and thought to be an IBMer soon. The expected income was gone while I had been gonna to decorate my new house and be wedding next year. I am under a lot of pressure. It was really a hard time.
The old saying, “Preparation can only take you so far, after that, you gotta take a few leaps of faith”. I do understand it now.
What is I have got from these? Maybe it is the experience. I have got much as I have lost. I do know what the most important is as you are in difficulties, it is the faith, which give you power to beat those difficulties. I also know what the most valuable is in the world, it is the love, which comes from your family and support and encourage you to beat those difficulties. Nothing is impossible if you can keep the faith and never give up your hope.
Difficulties make me down, but now I can face to them with courage. Failures make me sad, but now I can calmly deal with them. Because of them, I will do better next time.
This year was difficult for me, but I still appreciate them, because of growing up faster.

Vocabulary & Phrase Daily

Phrase Daily:
[2007/03/27] Neither of the men spoke. 两个人都没说过话。
[2007/03/16] Things are getting better. 情况正在好转。
[2007/03/15] kill two birds in one stone. 一石二鸟。
[2007/03/12] I have a surprise for you. 我有一个意想不到的东西给你看。
[2007/03/08] Will you pick me up at my place? 你能到我的住处来接我吗?
[2007/03/07] a blessing in disguise. 因祸得福。
[2007/03/06] I'll keep my eyes open. :我会留意的。
[2007/03/05] See you. :再见。
[2007/03/02] I can express myself in good English. :我可以用很好的英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2007/03/01] It's essential. :这是必要的。
[2007/02/28] You really look sharp today. : 你今天真漂亮。
[2007/02/27] I'm really excited to be a new addition to your company. :能成为贵公司新员工,我感到非常兴奋。
[2007/02/26] Take your time. : 慢慢来。
[2007/02/25] I haven't the slightest idea. : 我一点儿都不知道。
[2007/02/16] I want to report a theft. : 我要报一份盗窃案。
[2007/02/15] There's a possibility. : 有这个可能。
[2007/02/14] It's very popular. : 它很受欢迎。
[2007/02/13] I owe you one. : 我欠你一个人情。
[2007/02/12] Dinner is on me. : 晚饭我请客。
[2007/02/09] Something must be done about it. : 必须得想个办法。
[2007/02/08] Don't get me wrong. : 别误会我。
[2007/02/07] Don't let me down. : 别让我失望。
[2007/02/06] It drives me crazy. : 它使我快要发疯了。
[2007/02/05] We have a lot in common. : 我们有很多相同之处。

Vocabulary Daily:
[2007/02/26]
Statue Of Liberty: 自由女神像
OK, It's a deal : 好,就这么说定了
[2007/02/16]
Preparation can only take you so far, after that, you gotta take a few leaps of faith.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2007/02/14]
Lunar New Year : 农历新年
[2007/02/13]
I'am sorry. Never mind./That's OK./It doesn't matter/It's all right.
Thank you. My pleasure./Any time/
[2007/02/08]
1: We must always work for material progress and at the same time for cultural and ethical progress; We should develop the economy and at the same time strengthen democracy and the legal system; We should promote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and at the same time fight crime and punish corruption. 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惩治腐败
2: an eye for an eye and a tooth for a tooth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2007/02/07]
1: The power or freedom to choose : 选择的权利或选择的自由
[2007/02/05]
1: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M&A : 收购合并

[Our Story] Part Part Three : 2001-11-10

Part Three
2001-11-10


In life there are very rare chances that
you’ll meet the person you love and loves you in return.
So once you have it, don’t ever let go,
The chance might never come your way again.
生活中
遇到你爱的并且爱你的人并不容易.
因而,一旦遇到了,请一定要珍惜,
这样的机会不可能有第二次.
---《Five Simple Rules》



我喜欢听音乐,比如Country、Jazz等,尤其喜欢Blues。所以我比较喜欢去coffee bar。因为在那里可以边听音乐,边看看书。在出差途中,我最爱的就是下午去coffee bar边喝咖啡边看书的那些时光,不管是到哪个地方出差,都会先打探到喝咖啡的地点,之后就会找机会去光顾了。其实我有四个爱好,旅游、读书、音乐、以及喝咖啡。而出差正好可以很好的把我的这几个爱好一一满足,所以,那个时候过的很是快乐,对出差似乎也是乐此不疲。有时候晚上加班完毕还去咖啡厅坐坐,喝杯咖啡再回宾馆。


记得有一次在电梯旁,我们俩共同等电梯,我刚好背了个双肩背包,竟然被她误会我还是个学生,呵呵。


在宁波出差的时间过的很快,到8号我就把项目该作的事都做完了,和L交接过后,我就通知客户准备回广州。


如果一切就这样发生的话,那么我们也许永远不会像现在这样在一起了,而那些日子应该就作为一个美好的回忆记在心里而已,因为我当时也不知道是否还会再来。


然而,或许上天愿意给我这个机会,那天刚好她过来L这边来找咖啡,而我刚好正在那里坐着,也在收拾东西,因此很自然的就聊了起来。


我想我当时还是抓住了这次机会,开口邀请她晚上一起去咖啡厅共进晚餐,其实我当时是完全不知道她是否会答应的,但是这次的尝试终于让我有机会和她一起单独相处了,不管接下来结局会如何,至少这会是一个很好的回忆片断。


让我暗自高兴的是,她竟然答应了。现在想来,她当时肯定是不好意思拒绝而已,既然以后再也不会见面,作为礼貌,似乎一起吃个饭也不算过分要求。


我到现在还记得我们第一次一起共进晚餐时坐的那个位置,中山路上名典咖啡里直接对着楼梯的那个摇椅,在楼梯转弯处,应该算是0.5楼吧,我正对门,她背对门。那个名典我之前已经去过好几回了,有时候是去喝咖啡,有时候是去吃晚餐,主要是喜欢那里的环境,比较幽静,不吵闹。有一回还是晚上加完班去的,感觉还是很棒的。


我们吃完晚饭之后出来,经过久久天桥的时候,竟然被一个卖花的小女孩盯上了,一直缠这我要买一支花送给她。不管我怎么解释说我们还不是情侣,那个小女孩似乎都不放弃,到最后干脆就直接抱着我的脚,不让走。其实以我的性格,给自己女朋友买玫瑰花是很应该的,问题就是我们还没进展到那么快,我还是不方便直接送花的。但是最终我还是买了一支玫瑰花送给她,她也只好接收。看来她似乎真的不善于拒绝别人,而我,正要感谢她的这个不善于的拒绝别人的弱点,呵呵。


第二天,我本打算回广州,然而临时觉得去游玩下宁波,请她做我的向导。之所以会这样一部分是由于我本喜欢旅游,另外就是以此为借口,可以和她相处时间多些。因为当时并不清楚以后会怎样,所以能做的就是和喜欢的人多呆一会罢了,也许以后就永远不会再来宁波呢,未来当时完全未知。而她也没拒绝当我的向导,一切都是源于她不善于拒绝别人,然而这却成就了我们的爱情,这个世界真是很奇妙。


我很大程度上是个理想主义者,不是现实主义者,凡事总是喜欢加上个浪漫的理由,因此每当她问起我为什么我们会在一起,我为什么会这么远找到她的时候,我总是说我三岁半(因为我比她大三岁半)就知道你在这里,我们从那个时候就注定要在一起。这当然是无法当真的玩笑话,然而客观上来说,如果没有名典咖啡的那次晚餐和这次的天一阁之旅,我想我应该不会那么巧的认识到这个女孩就是我要找的人。


第二天我们去天一阁了,记得当时来宾馆的时候还不是她一个人,我当时可是有点晕,心里想的本来是想两个人单独一起去的,现在看来是要落空了,我总不能那么明目张胆的说只要她一个人陪我去吧,幸运的是她那些同事只是顺便过来,去天一阁仍然只有她一个人做我的向导。


我们从宾馆出发到天一阁去,到了月湖边的一个十字路口时碰上红灯,我们就站在那里等着,绿灯亮时,我就顺势牵着她的手一起过马路,似乎这样就可以保护她安全过马路的,然而过了马路之后我就没放手,呵呵,幸亏她不善于拒绝别人,我就一直这样牵着她的手游完天一阁,我想天一阁守门的人肯定以为我们是一对情侣了,或许是有点紧张,我们在天一阁参观时,我竟然还一头撞到玻璃上,所幸那个玻璃还是很牢固的,没有撞坏,我的额头倒是有点疼。


我还清晰的记得当时牵她手的感觉,忐忑并兴奋着,截然不同的两种感觉交织着,心里着实比较开心,但是脸上却不方便表现的过分明显,害怕一旦喜形于色,被发觉后她马上就把手抽出去了,那可是要遗憾了。


当晚我们约定好看电影,算是弥补昨晚未实现的愿望,所以她在吃完饭之后再出来(因为她爸妈要求她回家吃饭)。当日在影都放映的电影中,大片都已经看过了了,所以我们只好挑了一部青春爱情剧,其实对我来说,那个时候看什么电影似乎不重要,重要的是和她一起看电影,呵呵。看完电影之后,我们一路从电影院走到她家楼下,似乎时间很短,没走多久就到了。其实现在去看看那段距离,我们俩肯定是要坐公交车或打车了,然而当时却是不一样的感觉。


2001年我和同学去过一次南岳衡山,在从祝融峰返回山下的途中,我买了一个月亮石作为纪念,这是我一贯的风格,每次到一个地方,都喜欢买一些特别的东西作为留念。当时我把它系在我的旅行包上,上面还别了我到庐山和韶山的纪念章。


当晚我说好把这个月亮石送给它作为纪念,然而看完电影后我们竟然都忘了。岂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正是这个小小的疏忽,冥冥中竟让我们又多了一次见面的机会。


第二天正是2001年11月10日,我们约定在宾馆里见面,我把月亮石送给她,她也送了一张她的照片给我,这张照片后来被一直放在我的钱包里,历时四年,直到后来她拍了另外一张照片,我才把她换了下来。不过据后来所知,当她把送照片给我的事和她的同事讲的时候,同事们一致认为她似乎做的不够谨慎,第一见面怎么能轻易送照片呢,很容易给人误会的,:-(。


后来我们一起乘出租车去宁波栎社机场,我们一起慢慢聊天,直到我应该换登机牌进候机厅了,我才把她又送到出租车候车处,临分手时,我们紧紧拥抱了,然后我就看着那辆出租车载着她渐渐远去。


那个时候我用的是移动的号码,她用的是联通的号码,所以在看不见她之后,我却也没办法发短信给她,因为那个时候移动和联通还是不能互通的。


当飞机载着我缓缓降落在广州白云机场的时候,我的心仍然还在宁波,我知道,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注定要从此和这里关联起来,因为,就是在这里,有一个我喜欢的女孩。


而将这一切变成现实的,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缘分。




-- to be continued

[Our Story] Part Two : 2001-10-20 (Second Half)

Part Two
2001-10-20 (Second Half)


A thousand times or more in quest of one,
Who I have concluded, cannot be found;
For, everywhere, no trace of her can be seen,
When, all of a sudden, I turned about,
That's her, where lanterns are few and far between.
众里寻她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



10月20日早上我在客户楼下等L,因为第一次见面,所以需要先相互认识下,然后才能由L带我们进入客户现场,这是作为工程实施的惯例。


在此之前我是从来没有来过宁波,虽然我在杭州呆了四年,但是那是大学时代,在记忆中似乎从来没有到别的地方自助旅游过,不像工作后可以利用工作便利到处游玩,况且那个时候经济条件也不允许,二来好像那个时候还不了解自助旅游这样的东西。所以既便是宁波这样的地方,离杭州不过2个小时路程,我也都没去过。事实上,大学时代几乎都是在杭州度过,连萧山都没去。(^_^)。


第一次和她接触是要找硬话机的缘故,我直接去找她,后来因为系统测试的原因,也常常交谈,很巧的是她当时刚好坐在靠门的位置,所以我就直接走过去要求她配合测试了。不知道如果当时测试找的不是她,是不是故事仍然会发生,我想应该还是会的。


其实我向来喜欢长头发的女孩子,而当时她留的却是短发。不知道是什么吸引了我,总之我并不觉得当时有什么不对的,很自然的就觉得应该是找到这个人测试,然后交谈,然后就慢慢认识。

我的胃不是很好,饿了的时候喜欢问人家借东西吃,因为自己总是不习惯备东西。所以也趁机会去问过东西,然而那次似乎有点失败,因为她当时只有口香糖,呵呵。


我向来有点理想主义色彩,按照我的生日,在TARRO中是属于愚者,也就是说是站在悬崖边上还浑然不知,总是把世间事务想象的很美好。因此我当然也很理想的相信我的老婆应该和我要有缘分才行,否则我是不会有任何感觉的。至于缘分是什么,似乎当时也没什么明确的答案。


然而很有意思的是,我当时对星座很感兴趣,当然对TARRO也很有一番研究,就是今天也还觉得TARRO是很有意思的一个东西。


我是白羊星座,据当时的资料,与我很配对当属火像星座,比如狮子、射手和白羊星座。然而我自己却对天秤座独有好感。或许因为我家里除我之外都是天秤座的缘故,我当时总觉得我的女朋友应该是个天秤座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看星座的资料说,天秤星座出现美女的概率比较大,我是学计算机的,当然知道凡事不能绝对,但是对于概率的比较还是蛮在行的,呵呵,(^_^)。


今天再来看当时想法是很有意思,不觉会哑然失笑,然而在当时却不一样,因为星座的缘故,在我巧妙的套问出她也是天秤星座之后,我还是暗暗开心了一把。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接触的多起来,慢慢的我就感觉出来她为人开朗,不做作,那时候我自己还没发觉喜欢上她,就是觉得挺有好感,然而有件事情让我觉得我对她似乎不只是好感而已的。

她上班是分早、中、晚班的,其实到现在我也没搞清楚那几个班是怎么回事,什么时候上班,什么时候下班。她正式成为我女朋友后,也曾特意要求我记住这些时间点的,然而在发觉我实在是教无可教之后,也就放弃努力了,不再要求我必须了解她上下班的作息时间,改为她会告诉我第二天上什么班了。

正是因为这样,我有时候会在测试找人的时候发现找不到她,然而在找不到的时间里,竟然比较想念起她来,我想我应该是喜欢上她了。



-- to be continued


[Our Story] Part One : 2001-10-20 (First Half)

Part One
2001-10-20 (First Half)


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
你永远不会知道你接下来拿到的是什么样的.
---《Forrest Gump》




我不是一个迷信的人,但是我还是愿意相信缘分,也许就是上天注定的缘分,我会最终认识我老婆,并一直相伴走过了5年多的日子,而且还要走下去,直到我们老去。


其实在此之前,我刚刚从一段我自己都没搞清楚的混乱关系中走出来,简单的说就是我喜欢一个女孩子,而那个女孩子又喜欢另外一个人,似乎所有人都看的出来我们之间并不存在什么爱情,然而当时我却很固执的认为那就是爱情,所以也很是义务反顾。然而到了2001年的时候我知道我错了,也不想在这种混乱的关系中纠缠下去,所以我当时重新搬了个地方住,而且也重新找了份工作。那时候刚刚毕业一年多点,很是浮躁,而且那个时候似乎整个IT业都很浮躁,学计算机的毕业生很容易在广州找到一份工作,起点薪水似乎也还不错。但是到了2001年过完年之后,我决定结束这种混乱的状态,所以重新找了份工作,因此进入了S公司,当时面试官X问我是否可以出差,我几乎是毫不犹豫的回答可以,因为那个时候很不想呆在广州。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段故事,觉得当时很是幼稚,所有人都看的清楚的事,自己却没看清,呵呵。或许人生就是这样有意思,因为正是这段混乱的故事才间接撮合了我和我老婆现在的爱情故事。
2000年的时候我刚从一家大型国有企业跳槽到广州的一个小公司做事,我天生不喜欢被束缚,所以那样的大型国企文化是不会适合我的,我更喜欢在小公司的自由,也更喜欢在小公司的那种有机会和同事开拓市场,进行创造的工作氛围,因此,进入S公司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


2001年过完年后,我准备换一份工作,S公司也算是个大公司,外面都号称“最像国企的民企”,所以正常情况下在我的人生轨迹里,我是不会进这家公司的。但是当时想进外企没成功,S公司又答应可以出差,这点很符合我的期许,所以就进入S公司工作了。后来果然是立马就出差了,一个星期后就出差了,那时候我还不知道怎么出差呢,这个词还是从我爸那里经常听到他们谈起出差,没想到一转眼就到自己头上了,当时对出差的理解还停留在老爸那个年代的程度,以为是住招待所什么的,去了才知道,原来S公司的标准还是可以的,足以住到3星宾馆,这对我这样的人还真是感觉很棒的,在当时。也正是那回第一次坐飞机。(^_^)。记得当时X说,你真是有点为难,从没坐过飞机,第一次坐还碰到一个人坐,所以当时还给我在纸上画了下白云机场的示意图,告诉我要先换登机牌,然后乘机。X是我当时的主管,现在也出来开了公司了,到现在也还是很好的朋友。


因为经常可以出差,所以刚好可以满足我自己喜欢旅游的愿望,以前都没有发觉有这个爱好,自从有这个便利后,就把旅游的爱好激发出来了。所以每到哪都背一个包,是双肩的ELLE背包,因此也常常让人误会我是学生,呵呵。那时候还有一大爱好就是去喝咖啡,一个人喝咖啡喜欢清静,感觉是很不错的。


第一回出差是到南昌,然后就到厦门,之后就到宁波了。


到宁波的时间是2001年10月19日,当日到宁波已经晚了,所以先住下了,第二天才去见客户。后来才知道,很巧的是10月19日正是她的生日。


这一天是2001年10月20日。


就是这一天我碰到我未来的老婆,也许这就是上天注定的,要不然为什么千里迢迢到这么远认识了一个相伴一生的人呢。


引用《Forrest Gump》里Gump说的一句话:"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


我想补充的是:如果你发觉拿到的是你想要的,那就努力去抓住,用心、不要放弃。


我想老天给了我机会,而我这次抓住了她,所以我很幸福。


因为我很幸福,所以我也要让她幸福。

-- to be continued

[Our Story] Preface : 2007-01-06

Our Story
W.P.SS.


Preface
2007-01-06


When you truly care for someone, you don’t look for faults,
You don’t look for answers, and you don’t look for mistakes.
Instead, you forgive the mistakes,
You overlook the excuses, and you accept the faults.
当你真正在乎一个人的时候, 你就不会对她吹毛求疵,
不会找她的原因,不会挑她的过错.
相反,你会原谅她的过错,
忽略她的借口,接受她的缺点.
---《You will be Master of Yourself》



每天晚上都在10点钟和我老婆通个电话,时间或长或短,但是这个习惯确已经形成。


今天和老婆通电话的时候谈起了我们如何相识的经历,老婆很开心的到窗台那边拿出了一张小纸条,上面记录着我们在认识初期相聚的每一个时间点。听着她将这些时间记录一点一点地说出来,我心里不知名的感动涌了出来,一下子在电话这边都不想说话,只想听她念起那些日子,也不由的就会想起了那些似乎已经有点远去的记忆。


原来老婆真的是比我要用心的多,我每次碰到她因为我想不起什么事情而不开心时,总是觉得老婆怎么这么在乎这些啊,其实我是比她少用心不少了。


我突然想把这些东西记录下来,可能是我怕自己以后连这些美好的东西全部遗忘了,所以很有必要。又或者是我想好好的重新温习下这段经历吧,不管怎么说,我和我老婆一致同意写下这段让我们永远记录在心的故事。


下面就是我老婆记录下的那些时间点。


2001年10月20日: 在宁波第一次见面
2001年11月10日: 离开宁波回广州
2001年11月下旬: 大连出差,每晚通电话
2001年12月5日: 大连出差回广州途中绕到宁波,呆了三天
2002年3月22日: 从广州到宁波过生日
2002年5月1日: 我们到苏州旅游
2002年8月中旬: 湖南出差回广州,休假到宁波,呆了一个星期
2002年10月底: 到杭州出差,她一起到杭州参加同学婚礼,游玩宋城
2003年6月份: 到宁波见她父母
2003年10月1日: 她到广州来玩,我们一起渡过一周快乐时光
2003年10月中旬: 到宁波做项目,一起呆了7个月
2004年6月份: 辞职离开广州,到上海工作


现在看来当时相聚的时间竟是如此的少,而我们的感情竟然如此好,我想我们之间的相互体谅和包容是很多的吧。



-- to be continued


十张不能错过的蓝调专辑

  如果真如Public Enemy所说Rap是所有非裔美国人的CNN,他们藉此见到真正的美国,他们藉此见到真相;那蓝调就是所有非裔美国人的教会,他们藉此得到心灵的慰藉,得到在肯定自己及争取自我权力过程中所需的勇气、得到他们应得的尊重。当Eric Clapton拿起吉他唱着Albert King的Born Under The Bad Sign时,你知道这些家伙做到了。

  1.Robert Johnson/King Of The Delta Blues Singer
   Robert Johnson与魔鬼达成交易,将自己的灵魂卖给魔鬼,减少自己的寿命以换取演奏蓝调的才华与创作天分。以Robert Johnson惊人的演奏功力、仿佛天赋般的才华与仅27岁就死于非命,这个谣言的诞生一点也不让人意外(由此可知蒋宋美龄绝对没有与魔鬼交易)。录制于 1936与37,而发行于1961年的King Of The Delta Blues Singer可以说是站在蓝调历史上的十字路口。它为这张专辑前的蓝调做了总结,为这专辑后的蓝调做了指引。Robert Johnson绝对是历史上最重要的蓝调吉他手,这张专辑不是蓝调的起点,但是却是孕育出像Eric Clapton、Jimmy Page、Duane Allman、Jeff Beck这些伟大吉他手的起点。

  2.T-Bone Walker/T-Bone Blues
  难以想象蓝调吉他的世界如果不曾有T-Bone Walker将是如何。无论一个音符或一个复杂的和弦T-Bone Walker都能将其转化为一连串声音的艺术。同时,Walker对蓝调有一种深切的领略,使他常能以几个简单的音符改变整首歌的感觉。这张专辑录制于 1950年中,正是他创作的巅峰时期。他从新诠释了自己的作品T-Bone Shuffle与Mean Old World,如果有一张专辑是任何一个蓝调爱好者不可缺少的聆听经验,T-Bone Blues就是这张专辑。

  3.Blind Blake/Ragtime Guitar's Foremost Fingerpicker
  虽然Blind Blake也唱的不好,但他的吉他弹得很棒。从1926年到1932年,Blind Blake的录音生涯只有短短的六年,但他的风格中巧妙的融合散拍乐(Ragtime)与爵士乐,再加上他运用手指拨弦(Fingerpicking)的演奏风格,奠定了东岸蓝调的基础。Blind Blake以富情感、较为柔和的演奏方式,使其有别于当时Delta蓝调的吶喊与愤怒。

  4.Stevie Ray Vaughan/Texas Flood
  Couldn't Stand The Weather、In Step与Soul To Soul,这些Stevie Ray Vaughan其它的经典专辑都可以轻易的取代Texas Flood,而名列榜中。选择这张专辑是因为,它让蓝调音乐不至于在充斥着新浪潮与重金属80年代中被忽略,甚至让蓝调在80年代重回主流,并且成功的将棒子交给90年代的Kenny Wayne Shepherd。这张专辑在Stevie Ray Vaughan巡回演唱的途中录制完成,仅使用了数天的时间。

  5.B.B.King/Live At The Regal
  毫无疑问地,这绝对是史上最棒的蓝调现场演唱专辑;这张专辑对64年之后所有的蓝调吉他手的影响力仿佛中国军事演习对于台湾股市。在这张专辑中, B.B.King展现它一贯的风格,以最少的音符表达最庞大的情感。这张专辑让所有吉他手痛恨味道这两个字,你能模仿B.B.King所弹得每一个音,但那永远无法听来像B.B. King。

  6.Buddy Guy/Stone Crazy!
  Stone Crazy!是70年代最好的蓝调吉他专辑,难以想象,Buddy Guy仅花了一天的时间就录好了这张专辑。在专辑短短的六首歌曲中,每一首歌都仿佛Buddy Guy将他前世今生所有的能量、愤怒与痛苦在三分多钟中一次爆发。或许,有部份坚持蓝调原味的听众认为这张专辑以蓝调而言太重,而且过于偏向摇滚,但没有人能否认,Buddy Guy在这张专辑中蓝调吉他的演奏有多么精彩。

  7.Elmore James/The Sky Is Crying
  Elmore James并非第一个使用Slide(注)的蓝调吉他手,但他有可能是最好的。Elmore James将Robert Johnson与Son House在木吉他上所使用的Slide技巧结合,并将其运用在电吉他上,塑造出属于他自己的豪迈不羁的演奏风格。专辑中的Dust My Broom展现出James最拿手的技巧与乐句,而显然他明白这个乐句有多棒,他像处里可回收废弃物一般反复使用,不过,谁在乎?因为那实在太棒了。

  8.Albert King/Born Under The Bad Sign
  名列蓝调三位最伟大的"King"之一(B.B. King、Freddy King),Albert King对现代蓝调吉他产生了无可比拟的影响。无论是Mike Bloomfield、Stevie Ray Vaughan、Joe Louis Walker或Robert Cray皆欠Albert King一个礼赞。如果你仔细聆听Eric Clapton与Jimi Hendrix,你会发现那多少带着Albert King的风格。在他的风格中最吸引人的是他在单弦上的独奏所表现出的张力,同时借着这张专辑,Albert King也证明Hard Blues与Deep Soul是能和谐共存。听听The Hunter与Oh Pretty Woman你就能明白。

  9.Muddy Waters/Muddy Waters(Boxed Set)
  Muddy Waters拥有所有成为一个蓝调经典人物的条件:他有一付标准吶喊式的蓝调嗓音、他有第一流的乐手与他合作、他深切了解蓝调音乐的历史演进及它是如何的影响非裔美国人的价值观与文化以及他在舞台上的精彩表现。Muddy Waters的演奏风格没有令人眩目的独奏,反而像是他精心计算后才使用每一个音符。这套完整收录Muddy Waters作品的专辑是了解细致的蓝调吉他风格的重要作品。

  10.Freddy King/Just Pickin'
  Freddy King相较另外两位蓝调"King"--B.B与Albert,Freddy King的风格显然较偏流行与摇滚。Freddy King演奏吉他的方式感觉像一条缓缓流动的溪水。在他的经典作品,如Hide Away、Sen-Sa-Shun及San Ho-Zay中,Freddy King让他所演奏的音符听来优雅,仿佛每一个音符都经过他细心挑选。

  (注):Silde意指一种吉他的演奏工具,早期蓝调吉他手将玻璃酒瓶敲破,利用瓶口约手指长的一段酒瓶套在手指上,在吉他指板上滑动,造成特殊的音色。

(转摘)关于投资的一篇文章 (推荐)

这是我觉得很不错的一篇文章,关于投资学问的.
完整转摘如下,值得经常学习.
-- by jameswpss 2007/02/15
===============================================================
跟随彼得.林奇学投资
作者:金银岛岛主

我在股市上已经呆了11年的时间。这11年来,我看了不下100本关于股市的书籍,但是对我帮助大的只有10来本。

现在我想和大家说的,是《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这本书。我对这本书怀有无人能体会的感激之情!可以说,今天我在股市上小有成就,这本书功不可没。当年,我在股市上碰得头破血流之际,是这本书带我走出歧途,帮助我树立起正确的投资理念,让我慢慢踏上了正确的投资之路。从1994年第一次看这本书,一直到今天,我用了10年的时间在中国股市上体会该书的内容,而且还将继续领悟下去!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不知道是不是中国译者取的名字。该书的原名叫《在华尔街的崛起》(One Up on Wall Street),在美国已经再版30次。《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是他的千禧版。
该书作者彼得.林奇,被誉为“全球最佳选股者”,并被美国基金评级公司评为“历史上最传奇的基金经理人”。在1977-1990年的13年里,彼得.林奇担任麦哲伦基金经理,令该基金管理的资产由2000万美元成长到14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一大基金,13年的年平均复利报酬率达29%!
最近几年,中国股市的外围环境和内部结构正在经历深刻的变化,管理层的制度建设正在慢慢地改变着我们股市的性质,打造着一个真实的世界。
证券市场从诞生的钟声敲响的那一刻起,就已注定了许多参与者血本无归。因为这个市场注定了是经济转型过程中,高智商、高暴利、高冒险的竞技场,并时刻伴随着权力与阴谋,腐败与权贵、强势与弱小间巧取豪夺般的“圈地运动”。

For more detail:
http://qfhw.blog.hexun.com/5512915_d.html

Are you ready for a new job?

转摘:
If you're among those thousands of men who want to change jobs in the new year, however, hiring professionals will tell you that Jan. 1 isn't the time to kick off (开始,着手) your preparations-it's now. Starting to gather resources, credentials and goals in advance puts workers in the best position when opportunities come around.
Here are some tips help you to get well prepared when chances come. Furthermore, for workers who are not planning to embark on a job hunt at present, these tips could help to lay out the welcome mat (有利的铺垫) for that dream job in the future.

1. Grab your compass, get your map 确定工作方向
You can't drive somewhere without a map, and you can't get your dream job without first planning an ideal route to arrive there. 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Know where you want to be when you retire and build a plan backwards from there.
Ask yourself: how am I going to get there? What paths can I take? You identify the types of jobs you will need to have and the amount of time you need to be in each. You'll probably want to be at the director level at 35. This type of plan enables job-seekers to be flexible when they need to be
When the interviewer asks where you want to be in five years and you walk them through that plan, they're going to be impressed. It's the best answer to the question.

2. Make sure you're jumping ship for the right reason 想清楚为什么要换工作
Understanding the reasons you want to leave a job can have a great deal to do with where you go next.
Often, people will say they are looking for a new job because they want to make more money, but David Foote, CEO and chief research officer of Foote Partners, an IT work force research company based in New Canaan, Conn., argues that when workers complain about money, there are a lot of other issues involved.
"Maybe you say it's a money issue, but you're really looking for more management opportunities. Take a look at where you want to be and when you know where that is, you have a much stronger, concentrated path to where you want to be."

3. Build your personal brand 建立你自己的优势
Recruiters noted many things workers can do to become the job candidate. No employers worth their salt would pass up (他们是不会拒绝能胜任的员工的). The first was to figure out what sets you apart from anyone else that applies for the same job.
What do you want to be known for in your field? Do you want to be an innovator? If so, continually point back to places where you have innovated, and what your managers thought of it. Competency in change management helps here.

4. Make yourself known 要懂得推荐你自己
Give yourself the opportunity to become known, through a number of different channels. You could speak at industry events, you could hook up with your own internal media or PR (public relations) folks and let them know you want to get your knowledge out there, and a third thing is if you have the ability to write, become a letter-to-the-editor or writer in trade magazines, letting people know what you think.

5. Refresh your personal connections 有效利用人际关系,找个合适的推荐人
If you know someone at a company where you would like to work, this is the time to give them a call.
The holidays are a great time to position yourself for the next opportunity. Go out there and make sure that you're extending your network through systematic and periodic communication. Talk to the people that have been important in your career and when you connect with them, find out what the market is like and where the opportunities are.
The right references can carry a lot of weight when a worker is lined up against equally worthy candidates.

6. Focus your search 集中精力找一个工作,避免漫无目的的撒网
Most recruiters and hiring agents agree that sending resumes in blindly to companies gets applicants the least amount of attention, if any. Using a personal connection to get introduced to the right people, on the other hand, makes a lasting impression.

7. Your resume should always be ready 随时准备好递上简历
When that call comes in about an opening for a perfect job, the worst response is, "Sure … er, can I get you my resume, er, tomorrow?" If the job hunter's resume had been frequently updated, the response would have sounded like this: "I'll have it in your inbox in 5 minutes." Which candidate sounds ready for the next big thing?
Don't just dust it off. Resumes should be updated once a year, whether you are looking or not. You should look back and say, 'What have I accomplished this year that's out of the ordinary?' 'What sets me apart?' 'When did I go above and beyond?' and incorporate it into the resume or cover letter.
Put together a skills inventory, everything you know how to do and every program you have a proficiency in. In the end, resumes are just pieces of paper, but if you're proactive, you'll know just what to say when called into interviews.

(改编自:eWeek 原作者Deborah Rothberg 英语点津 Annabel 编辑)

What is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An introduction to SOA]

SOA从技术上说并没有新的东西,因为根本没有新的技术产生,SOA是一个设计原则,但是它确实可以很好的提高生产率,通过整合企业现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和生产效率,无须抛弃原有的投资,无须重新改造老的系统,基于SOA的原则,有效的利用老的资源,并与新的投资进行整合,发挥最大合力.就好比福特发明流水线作业模式大大提高了工人的生产效率一样,SOA也将扮演类似的角色,通过service Bus和business rule engine,连接企业各个系统,甚至不同企业的系统,最大程度的可扩展性,重用性.

下面是Raghu R. Kodali说明的SOA介绍.
原文:http://www.javaworld.com/javaworld/jw-06-2005/jw-0613-soa.html
中文:http://www.matrix.org.cn/resource/article/44/44070_SOA.html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SOA) is an evolution of distributed computing based on the request/reply design paradigm for synchronous and asynchronous applications. An application's business logic or individual functions are modularized and presented as services for consumer/client applications. What's key to these services is their loosely coupled nature; i.e., the service interface is independent of the implementation. Application developers or system integrators can build applications by composing one or more services without knowing the services' underlying implementations. For example, a service can be implemented either in .Net or J2EE, and the application consuming the service can be on a different platform or language.